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连奎: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29-2012 14:3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高连奎(资料图)

  作家高连奎:如果你从财经舆论中学习经济学那你学到可能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可以看看读者熟知的,受影响最大的那些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财经舆论与经济学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你从财经舆论中学习经济学那你学到可能大部分都是错误的。首先,可以看看读者熟知的,受影响最大的那些财经舆论都是怎么出炉的?

  1、财经记者

  记者采写新闻大多追求轰动效应,但是真正具备轰动品质的新闻毕竟极少,这时记者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了,比如中国定期都发布金融数据,这些都没有什么轰动性,但是如果记者进行下加工就不同了。

  比如中国“货币超发43万亿”,就是这种没有任何新闻源头的记者自己加工出来的新闻,而这是明显的一个错误新闻,因为中国基础货币只有二十多万亿,何来超发40多万亿的说法。

  其实记者只要阅读下央行发布的金融数据报告,就会知道中国基础货币有多少,也就不会出这样的错误,这都是记者不懂财经常识,自己随意加工数据的结果,因为这样的数据央行不可能发布,专业学者也绝不可能提供,另外还有中国的M2是美国的多少倍等新闻也是记者自己加工出来的数据,因为美国的M2和中国的M2统计口径完全不同,是不能比较的,而这一新闻至今在微博上流传。

  另外中国税负世界第一等都是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弄出来的假新闻,都是没有任何来源的新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都不支持这样的想法。

  但这些新闻虽然错的离谱却影响极大,看过的人绝大多数都信以为真。因此读者看财经新闻一定要注意来源,只有权威机构发布的或是专业学者提供的才有可信度,如果是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自己加工的新闻大多不靠谱。

  2、财经评论员

  中国的财经评论员大多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经济学,大多是记者、编辑出身,然后转型当评论员的,比如叶檀、时寒冰、牛刀等都是由记者、编辑转型到评论员的,很多财经评论员写财经评论一方面是职业需要。

  中国的财经报纸分为两类,一类经营状况比较好,有着非常优厚的稿费,能够吸引到一大批的专业人士为其供稿,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和证券时报几家,中国其他财经媒体都很难支付符合市场的稿酬,因此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为他们供稿。

  但是财经新闻与社会新闻完全不同,社会新闻主要是看真相,而财经新闻主要是看观点,社会新闻有记者就行,而财经媒体必须有一大批学者捧场才会有分量,有影响力。

  所以很多付不起稿酬的财经媒体就让自己稍微资深些的记者充当评论员,这既不专业,也不像样,不过倒是培养了一批记者型财经评论员。

  3、财经会议

  财经会议也是财经舆论出炉的另一阵地,这些会议大多选择在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举行,出席这些会议的主要是企业家,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掏的起昂贵的会务费,而这些会议的主讲嘉宾除了请几个领导支撑一下场面外,担任主讲嘉宾的主要还是商学院教授和做政策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也靠参加这些会议而被媒体关注,从而走红。

  但必须指出的是,从严格来讲,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经济学家。真正的学术会议都在大学里举行,没有在酒店举行的。张维迎、厉以宁、许小年、陈志武都是商学教授,都是给MBA讲课的,而不是教授经济学的,都是商学。

  具体来说,张维迎教的是企业家如果通过博弈论做决策,博弈论是数学,不算是经济学,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学者就是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己都坦诚自己就是个数学家,而且从来都没有听过一次的经济学课程。博弈论确切的说属于应用数学,而不是应用经济学。

  陈志武是研究金融定价模型的,这些金融定价模型主要是帮助金融资本家赚钱,对社会的意义不大,而陈志武的硕士专业其实是计算机,而研究金融模型的人几乎都来自于两个专业,一个是数学,另一个是计算机,陈志武属于后者,确切的说属于应用金融学中的金融数学,也称为金融工程,跟金融学是两码事。

  许小年则是投行经济学家,长期在美林证券、中金公司做市场分析,跟谢国忠是同行,转行当教授是这几年的事情,这些人就职的都是大学的商学院。

  吴敬琏、樊纲、林毅夫等不像前些人是研究商学出身的,而是都是给领导人做政策研究的,另外周其仁和姚洋也是做政策研究的,他们的专长是农业经济政策,因为他们准确的称呼是农业经济学家,跟真正的经济学也是完全两码事。

  可以说读者所熟知的经济学家准确的说都是商学家或是经济政策专家 。

  以北大为例,我们说熟知的那些北大的经济学家几乎全部来自北大的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却没有一个是北大经济学院的。

  其实中国真正懂经济的是经济学院的教授,商学院与经济学院是两码事,但是真正懂经济的经济学院的教授却罕有出席各种论坛会议的机会,也没人邀请他们,所以公众也不知道他们。

  4、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媒体

  由于财经新闻大多枯燥无味,因为很多人都是选择在博客、论坛、微博上了解财经,但这里面的东西基本上是错多对少,这里面的内容都是经过选择的,都是推荐性的,一般越是错误的东西越容易传播,财经论坛、微博是影响比较大的财经观点集散地,而非原产地,原产地还主要是以上三类情况。

  高校开设财经新闻专业刻不容缓

  中国财经新闻是错误最多的新闻领域,我们很多网站充斥着错误的、无价值、无意义的新闻,每天浪费着读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你看到某个新闻而愤怒的时候,媒体的轰动效应达到了,但当你因为接受了错误的新闻而后悔的时候,媒体却不用为此负责。最终的结果是民众学习不到真正正确的财经知识,而真正正确的财经知识也传播不出去。

  财经新闻错误横行,关键还是教育体制,财经新闻已经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却没有财经新闻专业,媒体人追求轰动效应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个媒体人具备了专业知识,那他即使追求轰动效应也不会大搞错误新闻,而当他们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后,他们就会做更专业的新闻,中国必须开设专门的财经新闻专业,大力培育财经新闻的专才,

  另外高校开设新闻专业也有非常现实的需要,笔者可以谈谈自己的接触和体会,比如笔者经常听到很多财经记者抱怨,他们每天进行财经写作,但是他们却缺乏最起码的财经培训,导致工作非常吃力。

  笔者还曾有这样的体会,比如在各种财经论坛上,很多发言嘉宾的演讲非常好,但是等会议结束后的新闻中对这位发言嘉宾的报道中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这位发言嘉宾核心内容的报道,因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参加会议的财经记者绝大部分其实都听不懂这些发言,对专业人士的演讲就会如云里雾里,根本就不会发现其中的精华,事后的报道也只是随意的写几句常见的话而已。

  比如某次笔者参加中国经济论坛,演讲嘉宾是厉以宁,厉以宁结合北欧学派大谈保障民生的重要,事后我特意的翻看了新闻报道,看看这次记者怎么报道,最终没有发现任何一句关于北欧模式和民生保障的报道,结果都是些毫无价值的新闻。

  另外笔者还经历过这样的情况,有记者就某个财经问题对笔者进行采访,笔者认认真真的回答了他们很多,但是他们只写上了一两句话,而且是我讲的那些内容中最不重要的,因为很多记者根本就一点这方面的知识都没有,比如利率,汇率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没有了解,记者采访也听不明白,听不明白的话,就没法进行整理。翻看财经报纸充斥着大量的专家观点,但是这些专家观点很多一看就不是专家说的,或是记者理解的不对。

  财经越来越重要,即使是都市类报道都离不开财经版面,而中国却没有财经专业,而只是新闻专业,而学新闻的人很多是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的,或是中学时作文水平比较好的,但是真正的新闻写作是非常简单的,几乎不需要进行什么专业的训练,据说很多名校根本就不开新闻专业,因为他们认为新闻太简单了,根本就不应该成为一个专业,新闻写作本身不难,难的了解自己采写新闻的专业领域,特别是财经、科技这些非常专业的领域。

  只要通过专业的记者、编辑进行一下过滤,市场上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错新闻产生,平面媒体记者不懂专业,制作了很多假新闻,网络媒体编辑不懂专业,所以随意的修改标题,而这都归根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落后造成了全民的愚昧。(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