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iflul:收入解析和扯淡的收入再分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2013 13:2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篇自认为极具价值,隐隐有《民富论》的调调。内容大致来自于 周其仁+ 陈志武 + 索托的一些观点的集合,并试图下沉到微观行为层面。若不忍卒读,请立即抢购《凤凰周刊2013时局报告》,顺便慰问一下编辑 --- 整理我吐槽文字的时候,估计内伤了吧?



1 剖析收入之本源



1.1再简单不过,一些人的收入,是因为另一些人的支出。收入提高了的人,支出能力也提高了,即便他不一定自己支出,但可以通过金融媒介,提升其他人的支出水平,比如借给企业投资,或者借给其他居民消费。贷到款的居民,就扩大了其支出能力,从而提升了其他人的收入水准。



1.2因此,收入是一种流动。 因此,理论上,任何对此流动,试图进行调整或管控的手段,都必然降低总收入水平。或许,某些人群的收入表面上得到提升了(比如补贴),但必有些相关的水没有流到,但这部分看不到,毕竟普通人只能看到水流,但无法看到水的势能 – 那些被拦阻和调控的水流。



最简单的例子,从富人征税分给穷人。看不见的是:富人的钱流向国库的那部分,必定就无法流向投资和消费 – 而投资和消费都是给他人带来收入的。即便是无需复杂技能,也无法通过技术革命提升效率的工作,比如保安/司机/清洁/理发等,在发达国家的收入,也远超过第三世界的工程师和教授,就是因为流动之故。



1.3价值的根源上是主观的。高收入从根本上意味着人群之间相互分工,相互需要,互相评价高。石器时代超过50公里的其他部族中的另一个人,对某人而言,价值为零,甚至为负。同样,如果一个社区不尊重个体,认为个体需要为国或者为神牺牲,或者需要某些个人或者组织的领导/管理/调控/君临/再分配,则其收入水准,很难与其他条件相同的另一个社区相比。



2 收入变动的一些特征



收入变动时人类行为学而非物理学的。这个认识改变最难。



2.1 边际决定整体。简单的例子:1亿份股票在流通,如果每天都买手多过卖手一点点,则这一亿股都在涨。就业也是如此:如果新的机会释放,企业家盈利冲动导致多雇人,就要出高价争取这一小批人;结果是所有人的收入都增长了。反之,如果企业家纷纷移民关厂,则大多数人的收入增长会降低。极端情况下,把1%的企业家关进牛棚,则其余99%的人,收入会下降90%,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饿死3000万都有可能。



调整收入必须通过改变边际入手,而不能“看来资本过剩了,劳力收入太低,切一块吧,来点长假,来点福利,来点新劳动法,来点收入再分配方案吧”。日本十年来工资增加极少,但资本依旧严重过剩接近零利率。就是因为在边际上,少有企业因盈利机会而扩大雇佣,因此少有居民因收入上涨而扩大消费。结果就冻住了。资本过剩,并不意味着低收入人群从此能收入更高 – 而是相反,只会更低。



2.2 乘数效应。见1.2,如同货币乘数一样,更多收入带来更多收入。不仅仅是水在流动,而且每一个被提升的人,都能流出更多惠及其他人。



3 国内收入既没有象英美那么高,也没有日韩台起飞那15年增10倍,以至于要出台“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原因



3.1若干居民收入源头被严重的控在政府手中不能外流,无法起到一波一波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如果土地私有,总会每年持续的导致部分居民的土地大幅增值,这部分居民的资产收入,将成为投资或者消费雇佣的源头。他们的投资或者消费,从边际上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导致整体居民收入上升,居民收入上升,又导致分工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和土地估值的又一步升值。



由于每年这部分所占的土地总量和人口总量并不高,所以其作用很容易被习惯于以物理方式分析社会互动的人们所忽视。即便是以物理方式思考,也能得出惊讶的结论:如果土地私有时有70人卖命而5人购买;而土地公有时仅1人购买,则公有时的人均收入很可能是私有时的1/5. 在日韩台湾的工业/科技/出口都没有达到中国目前状态的六七十年代,只能出口收音机和服装、本田首批出口日本的汽车仍因采用钢丝绳刹车(摩托车技术)而被美国代理商检查后扔到垃圾场的年代,其相对美国的居民收入,已经远超过大陆目前。土地私有是最重要的差别。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富裕国家的土地没有私有化和资本化。设想一下如果美国的土地公有,或者设想一下,如果中国至今仍采取政府分房的制度。



3.2 居民除产权不充分外,金融传递效率也非常低下,使得收入扩张乘数变低,或者在很多区域失效。



居民参与分工和市场交换获取收入,除以人力资本,和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土地/矿产)以外,二次收入的来源也相当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储蓄利息收入;股票分红收入。如果被人为压低,或者卡断(比如股票发行管制),使得储蓄/利息,以及股价/分红的比例,远低于正常社会,也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由于复利的作用,3%与6%的差距,会导致内需水准50%的差距。或者说,二次财产性收入(储蓄利息)的一半被剥夺了;而另一半(证券),则基本被废掉了。



3.3 大量分工/劳动/资产,没有借助金融的架构充斥于社会和居民之中。



教育/医疗等行业,只有现金流动没有资本流动; 众多国企资产/国有土地/矿产/基础设施等,没有证券化资本化的流动,而是以实物,或者国资(分红和出售几乎可忽略不计)的黑洞状态下。



这些资产如果证券化(包括债券化),则不仅能够为持有者带来财产性收入,而且,也符合资产/债务相匹配的伦理。强行要求一代人积累资产为下一代使用,而不辅以债务留给下一代,不仅不符合伦理,而且根据上述的收入流动乘法原理,会造成当期居民收入和消费,成倍的被压低。



3.4 大量行业被国有经济部门圈定,导致投资机会稀缺,分工和交换升级缓慢。



目前竞争性领域已经达成过度竞争态势,不大幅度放开投资领域,会导致企业家无法看到盈利机会,难以扩大雇佣。而根据2.1,居民整体收入严重依赖边际变迁,严重依赖每年扩张的那一小部分工作机会。



3.5 政府自我期许过高,蔑视市场规则,坚持自己的领导、持有、控制,任意调控、干扰、和管制,相关人员利用这套机制,刁难、虐待和敲诈民营企业。



大大增加了企业家的机会成本,改变了企业家预期(短期化、投机、攀附),阻碍了相当多企业家发现新机会、扩大生产、投资和消费留在国内的意愿。而根据2.1,这会导致整体居民收入的大幅度被压低。



3.6 税费负担过重,且过高比例由就业人员最后承担。



增值及消费税、所得税,五险一金,导致收入流转过程中,能为居民所获取和自由支配的比例严重偏低。国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行业等的资本黑洞状态和非流通制度,为以后留下过多资产但过少债务的模式,加上政绩压力和部门扩张,改革前经济失败一代人的欠债要填补,迫使政府不断的从竞争领域汲取税收填补,几乎无以为继。



3.7 由于以上因素,影响国际分工和全球资本收益率、劳工薪酬。



正常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会大量的采购和借入资金,提升全球利率,并因分工深化导致相关经济体的盈利机会增加、企业扩张和薪酬提升,并再次增加对本国采购。这是日韩台等起飞时,欧美并未出现中产下流化,反而更为富裕的原因。



3.8 更多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恶果,无法一一赘述。



4 正确的收入改革方案,不是“收入再分配方案”,应当尽快择以下可行的领域,进行放开:



4.1 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绝大部分领域内的国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机构,实施证券化、民营化、私有化。分解给国企和事业单位雇员,解除义务;分解给被精简的政府机构职员;其余用于减税。



4.2 任由各地创造性发挥各种趋向于土地和矿产资源流转的探索。包括允许城市户籍购买农村宅基地(城市老人换取大笔养老金,入城青年获得首付);允许各种集体所有机构,通过社团法人/股份等契约安排,将其持有资产与市场流通对接;取消18亿红线制度。



4.3 金融领域大动作改革。放松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债限制;取消上市审批制度;取消银行准入和分支机构审批、利率管制、贷存比考核。



4.4 大幅度减少增值税和消费税、所得税、员工五险一金。开征物业税。根据3.3,由于政府不再承担过多黑洞功能,加上4.1大量资产释放,流转起来成为税基,使得更低更简化的税率、更高的起征门槛,完全有可能。这会极大的奖励企业家利润,使得劳动者收入飞速上涨。



4.5 取消外汇管制、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收入的国内外流动,与国内流动是相同的原理。



4.6 对民营企业进入任何行业不再做限制,不再发布产业政策和奖励/辅导等。这需与4.1同步执行,否则国资不除,36条或者360条,都不能吸引民资进入。



4.7 政府尽可能从各种福利、社会保障、保障房等领域退出,不再设立相关自行扩张的机构,仅以人大核准财政支出和补贴的方式进行;尽可能交与商业保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5 结语



居民收入问题确实相当严重,然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传统思路上的收入分配制度 – 政府说了算。为了政府能够说了算,需要掌控足够多的资源,有权进行足够多的干预。如果继续传统思路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只会适得其反并且恶化,制造更低的收入和更大的对抗,陷各方包括政府机构在内于更大的麻烦甚至危险当中。



相反,若改管理为放松,改分配为开源,则问题自解。



如果第4部分的政策能够在5年内大部分得倒执行,则中国有望在15年之内,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目前人均收入的水准 --- 当然彼时由于中国腾飞的拉动,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准可能比目前高50%。



这才是一个大国的崛起,因为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更自由的发展了,而不是机器钢材和PC等等产量的崛起。 这也才避免在历史上书写出一个永久无法抹去的可耻的失败 --- 专注经济发展四五十年,居然没有象周边日韩台一样,四十年发展到领先者的6~8成水准。



(版权问凤凰周刊,我这随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