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0|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7:4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響應號召,放一份在這裡存檔

=========================================

2009年6月4日  

15萬燭光 港人驕傲 維園爆滿5萬人未能入場


【明報專訊】20年了,即使中國經濟騰飛,港人始終沒有忘記平反六四的心願。15萬人或坐或站,迫爆維園球場與草地,以15萬點燭光悼念六四死難者,爭取民主中國;維園場外,支聯會聲稱約5萬人未能入場,在外圍參與晚會。首次在港出席悼念晚會的學運領袖熊焱,見證港人的堅持,大為感歎,形容香港是全中國、全世界的驕傲。


支聯會昨晚宣布出席晚會的有15萬人,平了1990年六四一周年的紀錄,若計及未能進場的市民,人數20萬更創紀錄。警方發言人說,統計過維園最多人的時候,有6.28萬人(見圖)。今次20周年燭光晚會的主題是「毋忘六四 繼承英烈志 薪火相傳 接好民主棒」,主打年輕人路線(見另稿)。


平90年紀錄 警估6.28萬人

晚會原定8時開始,但6時起不少市民已魚貫入場,7時前已坐滿一個足球場,除了晚會的常客,也有一些年輕人結伴到來。天后的港鐵站更要實施人潮管制,電梯暫停。7時56分,參加群眾已坐滿全場6個足球場,大會延至8時40分才開始,當時足球場旁的籃球場及大草地,均已擠滿人。球場和草地爆滿,不少市民只能靠邊站,本報記者觀察,人群甚至站到距離球場很遠的水池旁邊,有人站在高位斜坡,而近馬路的一邊也站滿人。有市民站在噴水池的位置,因滑腳跌傷而送院。


熊焱:像回到89年的天安門

晚會的序幕,是播放已故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錄音帶,提到六四悲劇未能避免發生。接覑,支聯會主席司徒華等人向死難者獻花及燃點民主火炬,全場站立。之後大會播放「天安門母親」代表丁子霖的錄音帶,她提到特首曾蔭權的六四言論,批評曾蔭權為屠殺辯護,她說﹕「這個世界不可能永遠靠金錢和權力來主宰。它總有公理在。」
晚會另一個高潮,是首次有學運領袖發表演說,熊焱以高吭語調演說了8分鐘,當他說到「祈求上帝擦去傷痛的淚水,祈求大能的上帝用公義審判殺人者」,全場掌聲如雷。

熊焱說,香港這片土地,是中國追求民主精神不死的見證,是全中國的驕傲。熊焱對本報記者表示,看到這麼多人出席燭光晚會,心情很激動,「好像回到1989年的天安門,覺得很有力量」。

晚會接近結束,司徒華在台上宣布出席晚會者有15萬人,現場興奮起哄。他表示,沒想過那麼多人出席晚會,但他不會因此感興奮,除非到平反六四的一天。他稱,相信人多的原因,一是因為六四20周年,二是有曾蔭權、陳一諤等反面言論刺激港人,三是因為薪火相傳,今年多了年輕人參加。支聯會副主席李卓人指除了場內15萬人,估計場外有約5萬人未能入場。

正在訪台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回應六四晚會時說﹕「香港回歸以來,我們有言論自由,多元化的意見每一天都可以表達。」中國半官方媒體中通社昨晚10時25分也有一篇短稿報道六四燭光晚會,指「香港有團體以『六四』二十周年為主題,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燭光晚會」,又稱警方派員到場維持秩序,有一中年男子跌傷,要戴上氧氣罩送院。

明報記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7:46:56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蘋果日報

六 四 燭 光 集 會 昨 晚 在 維 園 舉 行, 連 同 無 法 擠 進 會 場 、 須 在附 近馬 路 離 遠 觀 看 的 5 萬 人 , 主 辦 單 位 支 聯 會 估 計 有 20 萬 人出 席 集 會 , 打 破 歷 年 紀 錄。 支 聯 會 主 席 司 徒 華 說 : 「 維 園 可以 坐 得 落 嘅 地 方 , 完 全 爆 棚 , 創 造 咗 一 個 歷 史 紀錄 。 」 警方 估 計 維 園 範 圍 內 , 最 高 峯 時 間 聚 集 62,800 人 。集 會 期 間 ,大 會 播 放 了 趙 紫 陽 的 六 四 談 話 錄 音 。

熊 焱 : 公 義 屬 於 你 們
集 會 原 定 8 時 開 始 , 昨 日 天 氣 及 時 轉 晴 , 早 在 傍 晚 6 時 左右已 有 第 一 批 參 加 者 到 達 維 園 足 球 場 坐 下 等 候 集 會 開 始 。 至7時50分 , 人 群 已 逼爆 六 個 足 球 場 , 大 會 須 開 放 旁 邊 的 草 地。 部 份 人 則 選 擇 坐 在 舞 台 後 的 籃 球 場 , 警 方需 要 臨 時 封 閉 銅 鑼 灣 近 維 園 的 道 路 , 呼 籲 群 眾 不 要 進 入 維 園 。

8 時 半 左 右 ,集 會 正 式 開 始 , 舞 台 大 螢 幕 播 放 《 抗 戰 二 十 年》 短 片 : 「 他 雖 走 得 早 , 他 青 春 不 老; 灰 色 的 軌 跡 , 磨 成 血路 。 」 樂 隊 Beyond 的 動 人 歌 詞 , 配 上 八 九 民 運 及 香 港 近 20 年歷 史 大 事 的 畫 面 , 把 現 場 氣 氛 推 上 第 一 次 高 潮 。 八 九 學 運領 袖 熊 焱 連 同 一 眾 支 聯會 常 委 向 人 民 烈 士 永 垂 不 朽 紀 念 碑 獻花 後 , 由 司 徒 華 及 一 群 89 年 出 生 的 年 輕 人 代表 燃 點 火 炬 。支 聯 會 副 主 席 蔡 耀 昌 致 悼 辭 說 : 「 最 近 的 一 次 香 港 民 意 調查 , 支 持 平反 六 四 的 有 百 分 之 61.2 , 這 是 十 年 來 的 新 高 , 說明 了 人 心 不 死 , 公 義 是 屬 於 你 們的 。 」

隨 後 , 全 場 默 哀 , 然 後 播 放 天 安 門 母 親 丁 子 霖 的 錄 音 演 詞。 丁 子 霖 向在 場 的 香 港 人 致 謝 , 感 謝 香 港 人 為 六 四 亡 靈 、 為死 難 者 家 屬 代 言 。 丁 子 霖 批 評 香 港特 首 曾 蔭 權 的 「 代 表 論」 , 指 他 與 大 陸 黨 政 要 人 為 六 四 屠 殺 辯 護 如 出 一 轍 : 「 我們堅 信 一 條 , 這 個 世 界 不 可 能 永 遠 靠 金 錢 和 權 力 來 主 宰 , 它總 有 公 理 在 。 」 其 後 的 大會 宣 言 也 指 出 : 「 我 們 在 二 十 年後 的 今 晚 又 再 燃 點 起 堅 持 了 二 十 年 的 燭 光 。 每 一 點燭 光 代 表 着 六 四 屠 殺 在 我 們 心 坎 內 、 良 知 內 留 下 了 不 能 磨 滅 的 印 記。 良 知 是 普 世 價值 , 亦 是 貫 穿 人 類 歷 史 的 價 值 。 一 個 社 會 、一 個 國 家 、 一 個 民 族 , 沒 有 了 良 知 就 是沒 有 了 靈 魂 , 與 禽獸 沒 有 分 別 。 」當 年 因 有 份 領 導 北 京 民 運 , 被 內 地 通 緝 而 流 亡 海 外 的 熊 焱, 在 大 會 上 讚 揚 港 人 為 民 主 不 懈 努 力 。

與 會 者 誓 言 更 團 結
宣 言 續 說 : 「 這 是 一 場 記 憶 與 遺 忘 的 鬥 爭 、 良 知 與 冷 血 的鬥爭 、 民 主 與 專 制 的 鬥 爭 。 這 場 鬥 爭 , 我 們 只 許 成 功 , 不 許失 敗 。 我 們 會 更 團 結 , 更有 決 心 為 平 反 六 四 、 建 設 民 主 中國 , 抗 爭 到 底 , 民 主 潮 流 不 可 抗 拒 , 勝 利 是 屬 於 我們 堅 持 良知 的 中 國 人 民 ! 」

對 於 平 反 六 四 的 信 心 , 出 席 集 會 的 人 有 着 不 同 的見 解 。 72 歲的 李 先 生 跟 很 多 年 輕 人 一 樣 , 今 年 首 次 在 維 園 燃 點 蠟 燭 。他 說 : 「 我相 信 六 四 將 來 一 定 可 以 平 反 , 好 似 台 灣 228 咁 ,平 反 嘅 信 心 係 百 分 百 , 樂 觀 啲 睇 ,再 過 廿 年 就 可 以 , 我 呢 代唔 得 , 咪 下 一 代 囉 。 」 陪 着 妻 兒 一 家 三 口 前 來 的 劉 先 生 則說 , 每 年 一 度 的 維 園 燭 光 集 會 一 定 有 作 用 : 「 我 估 計 中 共某 啲 領 導 唔 喺 度 嘅 時 候 ,六 四 就 會 平 反 。 集 會 作 用 一 定 有 ,香 港 係 全 中 國 唯 一 可 以 悼 念 六 四 嘅 地 方 , 如 果 我哋 都 放 棄, 共 產 黨 就 會 成 功 。 」

八 九 學 運 領 袖 熊 焱 說 , 燭 光 集 會 的 意 義 重 大, 個 人 來 說 , 他有 點 重 回 天 安 門 廣 場 的 感 覺 , 對 於 目 前 在 內 地 抗 爭 的 同 胞來 說 , 燭光 集 會 證 明 六 四 精 神 不 死 : 「 香 港 的 悼 念 活 動 , 向全 中 國 、 全 世 界 發 出 一 個 聲 音 ,就 是 中 國 人 追 求 民 主 的 精神 , 沒 有 消 失 。 」

華 叔 : 高 興 不 起 來
活 動 最 後 一 個 環 節 是 火 化 弔 唁 冊 , 然 後 全 場 齊 唱 《 祭 英 烈》, 以 慷 慨 激 昂 的 歌 聲 作 為 今 次 歷 史 性 集 會 的 終 結 。 司 徒 華其 後 接 受 訪 問 , 認 為 燭 光集 會 參 加 人 數 創 下 歷 史 新 高 , 是由 於 今 年 是 20 周 年 , 市 民 比 較 重 視 。 他 又 感 謝 特首 及 港 大 前學 生 會 會 長 陳 一 諤 早 前 的 言 論 , 刺 激 市 民 參 加 。

支 聯 會 以 薪 火 相傳 作 口 號 , 今 年 特 別 多 年 輕 人 出 席 。 不 過 ,司 徒 華 說 , 他 並 不 會 以 「 興 奮 」 或 「 滿意 」 來 形 容 自 己 的心 情 : 「 要 等 到 平 反 六 四 嗰 一 日 , 我 先 會 高 興 。 」 民 主 黨前 主 席李 柱 銘 滿 意 出 席 人 數 , 並 高 興 見 到 大 量 年 輕 人 參 與 ,相 信 香 港 的 民 主 有 希 望 。





※ 修改:.weewow 于 Jun  8 22:10:25 修改本文.[FROM: 76.65.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7:48:11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ft, 回覆的時候不能帖圖了嗎?

【 在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響應號召,放一份在這裡存檔
: =========================================
: 2009年6月4日  
: 15萬燭光 港人驕傲 維園爆滿5萬人未能入場
: 【明報專訊】20年了,即使中國經濟騰飛,港人始終沒有忘記平反六四的心願。15萬人或坐或站,迫爆維園球場與草地,以15萬點燭光悼念六四死難者,爭取民主中國;維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6-8-2009 17:55:36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感谢

【 在 weewow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響應號召,放一份在這裡存檔
: =========================================
: 2009年6月4日  
: 15萬燭光 港人驕傲 維園爆滿5萬人未能入場
: 【明報專訊】20年了,即使中國經濟騰飛,港人始終沒有忘記平反六四的心願。15萬人或坐或站,迫爆維園球場與草地,以15萬點燭光悼念六四死難者,爭取民主中國;維園場外,支聯會聲稱約5萬人未能入場,在外圍參與晚會。首次在港出席悼念晚會的學運領袖熊焱,見證港人的堅持,大為感歎,形容香港是全中國、全世界的驕傲。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6-8-2009 17:56:24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可以贴,选完整编辑界面

【 在 weewow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ft, 回覆的時候不能帖圖了嗎?
: 【 在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 響應號召,放一份在這裡存檔
: : =========================================
: : 2009年6月4日  
: : 15萬燭光 港人驕傲 維園爆滿5萬人未能入場
: : 【明報專訊】20年了,即使中國經濟騰飛,港人始終沒有忘記平反六四的心願。15萬人或坐或站,迫爆維園球場與草地,以15萬點燭光悼念六四死難者,爭取民主中國;維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7:59:55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完整編輯界面?沒看到啊。 在WWW上還是telnet?

【 在 bdzs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贴,选完整编辑界面
: 【 在 weewow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 ft, 回覆的時候不能帖圖了嗎?
: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6-8-2009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WWW上,在回帖框的上方有一行字,最右边有这个链接。

【 在 weewow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完整編輯界面?沒看到啊。 在WWW上還是telnet?
: 【 在 bdzs 的大作中提到: 】
: : 可以贴,选完整编辑界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15:48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蘋果日報

手牽手 肩並肩  圓心願 萬人同途  逼爆銅鑼灣

記 者 : 林 社 炳   蔡 建 豪   蔡 朗 清

【本 報 訊 】 男 女 老 幼 , 黑 衣 白 衣 , 一 波 一 波 從 銅 鑼 灣 和 天 后港 鐵 車 站 湧 入 維 園 燭 光 集會 會 場 ; 由 天 亮 擠 到 天 黑 , 由 手牽 手 逼 至 肩 並 肩 , 只 要 有 一 寸 立 足 地 , 參 加 者 都 要硬 擠 進 去, 以 圓 平 反 六 四 心 願 。 不 過 , 維 園 坐 滿 15 萬 人 後 再 沒 有 任何 空 間 , 5 萬人 惟 有 站 在 維 園 周 邊 隔 空 悼 念 。 參 加 者 說 , 這種 逼 爆 銅 鑼 灣 的 情 景 , 令 人 想 起 03 年 7.1 的 50 萬 大 遊 行 。
 
昨 午 5 時 許 , 人 潮 開 始 從 銅 鑼 灣 港 鐵 站 崇 光 百 貨 出 口 湧 出 記利 佐 治 街 , 有 人 穿 白 衣, 有 人 穿 黑 服 , 如 黑 白 棋 子 , 朝 同一 方 向 步 向 維 園 。 立 法 會 議 員 梁 國 雄 及 陳 淑 莊 分別 騎 上 鋁 梯, 指 引 及 呼 籲 巿 民 到 維 園 會 場 , 並 大 呼 「 曾 蔭 權 不 代 表 我, 堅 持 平 反 六四 」 之 聲 不 絕 於 耳 , 巿 民 口 裏 和 應 , 絡 繹 不 絕在 擺 放 在 地 上 的 白 布 條 簽 名 , 以 示 對曾 蔭 權 早 前 言 論 的 不滿 。

7 時 30 分 , 湧 入 維 園 人 潮 達 至 最 高 點 , 整 條 記 利 佐治 街 是 見不 到 龍 尾 的 人 群 , 百 德 新 街 需 要 封 路 。 8 時 正 , 主 幹 道 高 士威 道 局 部 封 閉, 只 容 許 巴 士 行 駛 。 另 一 邊 廂 天 后 站 出 口 擠擁 情 況 不 遑 多 讓 , 麥 小 姐 經 興 發 街 進 場, 更 跟 大 隊 爬 欄 經 花叢 才 能 到 達 維 園 草 地 。


需 花 個 多 小 時 進 場

天 后 站 內 一 度 因 沒 有 足 夠 自 動 電 梯 疏 導 人 流 需 要 停 止 運作 。九 龍 往 港 島 線 的 金 鐘 轉 車 站 , 整 個 月 台 也 站 滿 人 群 。 另 有在 紅 磡 等 候 隧 道 巴 士到 維 園 的 市 民 投 訴 要 輪 候 多 時 。 港 鐵 發言 人 表 示 , 已 因 應 大 量 乘 客 加 強 列 車 服 務 ,並 在 天 后 及 銅鑼 灣 站 實 施 人 流 管 制 , 雖 然 人 群 眾 多 , 但 秩 序 良 好 。

維 園 會 場及 四 邊 街 道 均 擠 滿 集 會 人 群 , 公 園 內 每 分 每 寸 , 無論 球 場 、 草 皮 、 石 徑 或 站 或 坐 了高 達 15 萬 人 , 大 部 份 8 點 後才 到 場 的 巿 民 , 只 能 坐 在 維 園 草 地 或 籃 球 場 。 李 太 與女 兒從 銅 鑼 灣 站 逼 了 過 多 小 時 才 能 進 維 園 籃 球 場 , 她 說 : 「 我一 出 地 鐵 站 見 到 咁 多人 , 都 出 乎 意 料 之 外 , 都 有 啲 窒 一 窒 。但 點 辛 苦 都 要 入 嚟 。 」

一 直 在 噴 水 池附 近 的 公 民 黨 曾 國 豐 指 , 幾 乎 到 晚 上 9 點 , 進入 維 園 的 人 流 才 停 止 , 他 也 只 能 在 維園 外 圍 坐 下 。 雖 然 沒 有燭 光 、 也 沒 有 場 刊 , 但 眾 人 依 然 安 靜 地 參 與 集 會 , 跟 着 會場傳 來 隱 約 的 歌 聲 和 唱 , 並 自 行 低 頭 默 禱 , 毫 不 介 意 未 能 進場 。集 會 後 市 民 陸 續 離 開 , 秩 序 井 然 。



「 令 人 想 起 03 年 7.1 」

支 聯 會 副 主 席 李 卓 人 說 , 保 守 估 計 不 能 進 入 會 場 的 巿 民多 達5 萬 人 。 部 份 巿 民 雖 然 未 能 成 功 進 入 會 場 , 但 也 在 外 圍 集會 , 就 算 看 不 到 維 園情 況 , 只 能 隱 約 聽 到 場 內 聲 音 。 當 留 在記 利 佐 治 街 的 陳 淑 莊 高 呼 讀 出 維 園 內 的 人 數後 , 現 場 即 傳來 震 耳 欲 聾 的 歡 迎 聲 , 以 及 舉 起 雙 手 高 呼 。 陳 小 姐 說 : 「令 人 想 起 03 年 7.1 遊 行 , 雖 然 入 唔 到 維 園 , 但 知 道 咁 多 人 悼念 六 四 , 感 到 好 鼓 舞 ! 」
9 時 許 , 陸 續 有 巿 民 離 開 會 場 , 高 士 威 道 及 百 德 新 街 開 始 解封 , 路 面 交 通 逐 漸 回 復 正 常 。

銅 鑼 灣 前 往 維 園 的 路 上 , 人 群 朝 着 同 一 個 方 向 前 進 , 期 望平 反 六 四 。 李 家 皓

燭光晚會開始前,天后港鐵站擠滿趕往燭光晚會的人潮,站內電梯暫停運作,以免有人跌倒釀成骨牌效應。(吳淑義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16:45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Got it, thx!

【 在 bdzs 的大作中提到: 】
: WWW上,在回帖框的上方有一行字,最右边有这个链接。
: 【 在 weewow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 完整編輯界面?沒看到啊。 在WWW上還是telnet?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19:16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新一代發言致悼辭  平反六四薪火相傳

【明報專訊】六四20周年燭光晚會加強了青年人的參與,包括首次安排1989年出生的青年讀出《青年宣言》;以往由支聯會副主席李卓人、常委張文光等讀出《大會宣言》,今年就改由新一代常委葉楚茵及李耀基讀出;學聯秘書處周澄亦發表演講;讓平反六四的重任薪火相傳。


一批年輕人伴司徒華獻花點火炬

晚會的序幕是播放歌曲《媽媽我沒有過錯》及已故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錄音講話。然後,一批20歲年輕人首次陪伴支聯會主席司徒華為亡者獻花及燃點火炬,接覑,過去19年來都由華叔發表的悼辭,昨晚首次交由40多歲的副主席蔡耀昌負責。

常委李耀基表示,今年主題重視薪火相傳,支聯會希望以年青面孔帶出民運可薪火相傳。他認為青年人對於六四的印象模糊,甚至抽離,故他希望自己及其他年青的支聯會成員能成為動力,令年輕人關心六四,幫助支聯會做好推動及教育新一代的工作。
在保良局李城璧中學任教多年的通識課主任張銳輝,每年都會在課堂上講述六四,希望令沒有經歷六四的新一代能更認識六四,21歲的支聯會常委葉楚茵就是他的門生。現時正讀浸大社會學系一年級的葉楚茵稱,中四那年,張銳輝第一次帶她到六四晚會,那年對她衝擊很大,老師後來又帶學生到內地看基層和上訪者,更加感到中央政府當年不應鎮壓爭取民主自由的群眾。

因此,她加入了學生會,後來加入學聯和支聯會。她形容說﹕「張Sir是我投入六四、投入民主運動的起步,第二步是學聯。」去年12月她獲選入支聯會常委,她希望可以作為老一輩支聯會成員和年輕人之間的橋樑。

六四20年,薪火相傳成為今年晚會主題,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前排右二)與兩名89年出生的年輕人(穿黑衫者)一同點燃火炬,寓意由年輕人接棒爭取平反六四。(余俊亮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21:10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近半人獻出第一點光

明報民調 出席原因﹕四分一人憂下一代遺忘


【明報專訊】六四20周年燭光晚會人數創下近年新高,本報昨晚在維園以問卷成功訪問373名出席者,有四成半人說是首次參加。調查更顯示,除有一半受訪者表示出席晚會的最主要原因是「爭取平反六四」外,其次有高達26%稱是「擔心下一代遺忘六四」。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說,據他在晚會觀察及問卷調查結果,認為曾經歷八九民運的一代港人,在近日個別傳媒有收緊六四報道、社會突然出現不少質疑六四等「囂張歪論」下,紛紛對平反六四出現「空前危機感」和責任心,遂出席20周年晚會為下一代作見證,年輕一代亦透過參加晚會了解歷史真相。他強調,15萬人(支聯數字)在20周年後仍在悼念六四,足見中國大陸即使「大國崛起」,也無道德力量去撫平六四傷口和對人民造成的傷痛。

本報記者昨午5時至晚上8時期間,在維園內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373人,當中46%受訪者表示首次參加燭光晚會,另有7%說每次皆有出席。

51%受訪者說,出席晚會最主要原因是「爭取平反六四」,但亦有26%的人稱主因是「擔心下一代遺忘六四」。因不滿中央政府在內地施政及特首曾蔭權六四言論者,則分別有8%和7%。不過,當被問及估計六四何時才能平反時,逾五成人稱無法估計;估計在「5至10年」、「11至20年」和「20年以上」才有望平反者,各佔逾一成;相信5年內可平反的僅得2%,反映受訪者對平反傾向悲觀。針對近年香港社會悼念六四的環境,有38%受訪者感到悼念六四的自由「有所收緊」,52%表示未感到收緊。同時,有38%人稱在港找到的六四事件資料「不足夠」,認為足夠者有52%。
此外,雖然近日社會有不少質疑當年六四民運動機和天安門廣場是否涉武力鎮壓的言論,調查仍反映有多達96%受訪者認為六四事件應理解為「政府以武力鎮壓學生民眾造成傷亡」;認為當年事件是政府與民眾發生武力衝突,雙方傷亡相若,佔3%;稱不清楚當年事件者僅得1%。

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指出,近年學校推行國情教育,卻對六四欲言又止,促使大批年輕人盼親身出席晚會,以滿足求知慾和親身感受國家大事。

明報記者 賴偉家 陳志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26:32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從摘桃稚子到鶴發老者,老中青少幼5代,年齡幾乎橫跨一個世紀的港人,以燭光照亮歷史,薪火相傳,堅持到還歷史清白的一天!

~~~~~~~~~~~~~~~~~~~~
《明報》

參加者心聲

■千禧世代——坦克車死人
梁展熙(9歲)﹕「我覺得好奇怪,坦克車應該用來自衛的,為什麼會用來擋人民?」今年9歲的梁展熙上中文課時聽到老師談起六四經過,他這樣向記者解釋六四﹕「有坦克車在中國車死學生,死了很多人。」
他和媽媽都是首次參與燭光晚會,媽媽指往年覺得展熙年紀尚小,未懂得了解六四,但今年起會每年帶他參與晚會。
被問及首次參與晚會的感受,展熙只說「都幾悶」,至於會否下年再來,滿臉孩子氣的他笑說﹕「唔知呀!」


■八十世代——母親反對
葉同學(20歲)﹕1989年出生的葉同學昨在母親的反對下首次參與六四燭光晚會,她出門前,其母親再三叮囑﹕「記得有什麼事便要快點離開!李柱銘之前被人(計劃)暗殺,你這次參與晚會,可能會有危險。」

她表示,自小父母很少提及六四,但深感自己已經20歲,應該多了解六四事件,遂決定參加晚會,「大家經常說現時的學生很無知,我希望透過站出來,證明我們其實想知這件事(六四事件)……但因自己未親身經歷事件,好難評論」。


■七十世代——灌輸兒子
羅小姐(36歲)﹕在中學教歷史的羅小姐回想20年前,在電視機前聽到槍聲、呼喊聲等,當時念中四的她忍不住哭起來,雖然當時年紀還小,但她認為自己總算經歷過《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六四事件及回歸,眼看近年青少年不關心六四,自覺有使命去向下一代說出事實,「我親眼在新聞看到,不能否認,亦不需質疑」。她去年起帶兒子到燭光晚會,雖然他今年只有4歲,但是羅小姐都會向他談六四,「因為這是非常重要,即使感到20年來社會已淡化六四,但下一代不能對此一無所知」。


■六十世代——絲路播真相
周先生(45歲)﹕「六四是有大學生在天安門絕食,軍人打他們,學生最後被坦克車車死。」邊說邊微笑的智游即時被父親周先生糾正,「不能笑覑說,這是令人難過的事」。周先生20年前看到電視新聞報道六四畫面,非常激動,毅然請一個月假踏上絲路,途中向內地人講述六四事件,「他們竟然完全不知自己國家發生的事,我覺得很神奇」。
他為兒子取名智游,希望他是有智慧及會多遊歷的人,亦追求自由,遂有教導他六四事件,「他數天前主動打電話給我,說想參與燭光晚會,所以便帶他來」。


■五十世代——孤獨的堅持
周先生(57歲)﹕已退休的周先生當年看電視新聞,看到軍隊到天安門清場,覺得「很殘忍,無理由這樣對自己的人民」,當時37歲的他隨後與朋友一起遊行,曾14次參與燭光晚會,無奈朋友、女兒均不認同,57歲的他堅持要平反。周先生當年一起遊行的朋友因返內地工作或居住,近年均以敏感為由淡然看六四,兩個女兒亦因學校對六四教育不多,形容父親的堅持是偏激,「很無奈,現只剩下自己繼續堅持平反,有時也感孤獨」。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向下一代「多提六四」,「個個為口奔馳,時間一過,怕會忘記」。


■五十世代——廿年如一
林女士(60歲)﹕過去20年,每年的6月4日,無論身在香港還是加拿大,林女士都會參與聚會,今年她特意帶同13歲的「契女」參與燭光晚會。
林女士憶述當年在電視機熒幕前,看到關於八九民運的新聞,感到非常難過,為事件中逝世的大學生感到可惜,「我本身亦是媽媽,感受到死傷者父母的悲痛」。他希望契女能親身明辨是非,不要被身邊人對「六四」的說法影響。




17歲學生:參與可能有助平反

【明報專訊】「很壯觀,很有感染力!」Y世代對六四事件印象模糊,匯知中學教師昨晚帶同30名學生來到六四燭光晚會,有多年來對六四毫無認識的中六學生參加晚會後,才發現港人對平反六四有很大的決心。

「感動得想流淚,以前不會主動認識六四,但參加過晚會後才對這段歷史有認識。」1991出生的匯知中學中六學生區梓穎,一直只知道六四事件有很多人死傷,但對於事件的原因和過程不太了解,「身為文科學生,直至今年讀中六,我才有機會認識六四這段歷史」。梓穎表示,經過昨晚的燭光晚會,她與15萬港人一樣,會決心要求平反六四,並主動尋找更多六四資料,增加認識。

同樣是首次參加六四晚會的中六生巢樂彤,過去17年只是聽聞過六四事件,沒有認真地去了解,今年首次隨老師到晚會,看到燭光如海的場面,樂彤說:「平反不是幾個人可以做到,原來我們的參與也可能有助平反。」

匯知中學英文教師甄拔濤,過去6年都帶領學生出席六四燭光晚會,每年約有10名學生自願參加,今年則有30人。甄拔濤每年都會在課堂以外的私人時間向學生講解六四的來龍去脈,他今年帶領30名學生參加六四燭光晚會前,更與學生討論特首曾蔭權早前涉及六四的言論,甄拔濤說:「以死人換取經濟價值是否可取?心腸狠一點便可以有富裕的社會?我們需要與下一代討論這些議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28:28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六四出生 左派之後﹕一日不平反一日不慶生

【明報專訊】20多年前的6月4日,他出生於左派家庭,一直深信穩定壓到一切,直到發現家中一堆標籤覑「戒嚴第×天」的影帶,他才知道事情的另一面。 「生於六四,更讓我感到有種使命。」

Peter(假名)的父母在內地長大,任職中資機構,來港後訂閱《文匯報》至今,是根正苗紅的「左派」家庭。Peter說父母其實沒有刻意「洗腦」,反而避談六四,「提起六四他們總是表現得很尷尬,但其實你明知他們其實很關心,天天看國內新聞」。


發現家藏六四影帶 驀然驚醒

10歲時父母帶他入戲院看《天安門》,散場後父親說﹕「當時(學生)企到咁硬,吾爾開希見李鵬時又咁串,咪咁收場囉!」醉心中國歷史的他,看的書是《中國可以說不》,讀的近代史全是內地出版。柴玲的「走佬領袖」形象、「穩定勝於一切」,他一直深信不疑。

會考後的暑假在家中閒覑,偶然發現標籤上寫覑「戒嚴第×天」、「危城告急」的錄影帶,看覑影帶在電視播放,兒時片段忽然被喚醒。「說來神奇,看過那影帶,89年5、6月的事忽然歷歷在目。我記得100萬人遊行那天,跟媽媽在搭電車,求她帶我去遊行,又跟遊行市民一齊大叫打倒李鵬;電視傳來盧冠廷《為自由》的歌聲,又會跟覑哭泣。」多年來國家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破滅,他由好奇轉為沉重,在網上找大量資料,才發現原來解讀六四和中國,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Peter大學時選修社會科學,對中國歷史和國情比同輩了解更多。他主動說﹕「念書時認識了一位來自北京的交換生,起初他很抗拒談六四,我跟他討論和分享有關書籍;現時他雖然回了北京,卻自發在家中獨自悼念六四。」

89年以來,他幾乎沒有慶祝生日﹕「生於六四賦予我意義,覺得自己有責任去悼念,不應因為生日等私人事分散對六四的注意力。雖然我未必為六四做到好多,但信念總會在小處彰顯,帶來改變。」友人邀請他昨晚集會後吃飯慶祝生日,他說﹕「一日不平反,一日不慶祝。」

明報記者 何雪瑩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30:40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首次赴會 首次感動   

病患老夫婦首踏維園﹕不可再忍


【明報專訊】20年,香港人沒有忘記,其中有不少人昨晚是首次高舉蠟燭悼念六四。這些首次來到燭光晚會的人當中,不少是學生和年輕人,也有由父母拖覑前來的小孩子,做好薪火相傳的準備。數以萬計首次出席者當中,還有多年來因病患不便出門的年長夫婦。「雖然患上柏金遜症,對六四和大是大非,她還很清醒。」用輪椅推覑老伴前來的老先生說。


推輪椅辛苦到維園

72歲的薛先生在兩名警員幫助下,把太太由的士抱到輪椅上,緩緩推進塞滿維園球場的人潮中。這是他們首次踏足燭光晚會。「由尖沙嘴的家出發到維園,花了個半小時,不容易。」他們由尖沙嘴乘地鐵到金鐘,再轉乘的士到維園,路程聽來很短,但對推覑75歲老伴的老先生來說,時間都花在找電梯上上落落,真的不容易。天氣悶熱,熱氣從球場地面往上蒸發,薛太太口裏說不辛苦。薛先生說,今年對六四的討論熱烈、趙紫陽錄音和當年的美國檔案相繼曝光,都促使他推覑老伴走出來。

「每一年都想來,但太太十多年前患上柏金遜,自己身體又不好,每次來都要長途跋涉,便打消了這念頭。」薛先生不久前才接受前列腺癌手術,他說手術不辛苦。



「文革還可忍 六四不可忍」

薛先生1953年至85年都在北京大學研究物理,領導過不少博士生做研究。「文革時被批鬥還忍得,當時依然熱愛中國共產黨,沒有半點懷疑……到了六四,真的不能忍下去。」文革時自己被批鬥可忍,六四時看覑別人遇害卻不可忍,他說,只因身在內地時被黨思想畄昏頭腦。「85年後來到香港,得知中共的另一面;到了六四那兩個月,天天守在電視前面破口大罵,心裏很難過。」

薛太太說,自己沒能力為六四死難者做什麼,只能站出來表態。她緊緊地捉覑記者的手說﹕「大家都是中國人,希望六四能早日平反,中國人能獲得自由。」


除了年長夫婦,現場不少學生都是首次參加燭光晚會。焦同學和歐同學剛考完會考,他們說今年不用忙於學業,而且想了解六四是怎麼一回事,便出席晚會。他們直言對六四認識不多,主要從父母和教師知道一些細節。他們剛買了由當年親歷學運的香港記者所著的《人民不會忘記》,並說﹕「認識歷史,貴一點也值得!」


聞年輕人論 怕女兒誤解

倪太拖覑21歲女兒Naomi到場,母女都是首次參與。「以前都是老公出來,我在家中湊女;今年他要工作,我便帶女兒到來。」她說,近來見到不少年輕人為中國政府開脫六四責任,十分擔憂年輕的女兒不知六四背景,也一樣對六四有誤解,於是大力鼓勵女兒一起參與燭光晚會。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32:49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李蘭菊未忘京人護離場

「告訴世界,政府怎對付手無寸鐵市民」

【明報專訊】20年前,嬌滴滴的大學生李蘭菊不知天高地厚,以學聯代表身分赴京支援學運,詎料目擊一幕幕令她至今難忘的鎮壓畫面,她激動得一度暈倒天安門廣場。

20年間,李蘭菊一直在海外堅持推動民運、見證六四,是因為不能忘記北京人如何護送她離開,當時廣場上四處都是死傷者,醫護人員要她上救護車,說︰「回香港告訴世界,政府用什麼手段對付手無寸鐵的市民!」

李蘭菊在六四事件後,隨赴美讀書的丈夫移民,20年來,她一直是多倫多支持中國民運會的理事,而且對六四的堅持愈來愈深,「20年來(我)留守民運工作,有需要做見證人,義不容辭,無論對覑記者、一個人或是百多人,都會盡力去講,因為不能忘記我是如何離開天安門的」。


唯一武器是血肉之軀

她憶述,89年6月3日的晚上,當時已傳出政府將會鎮壓,她與另外3名同學沒有理會,由北京飯店抵達天安門的指揮部了解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35:30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蘋果日報

記 者 : 馮 永 堅 、 羅 偉 光


【 本 報 訊 】 20 年 來 , 內 地 同 胞 都 不 可 在 自 己 的 土 壤 上 , 悼念 20 年 前 在 天 安 門 廣 場為 了 民 主 被 鎮 壓 而 犧 牲 的 同 胞 ; 近 日不 少 內 地 民 眾 專 程 來 港 , 要 在 香 港 這 彈 丸 之 地悼 念 他 們 。

「 中 國 政 府 肯 定 做 錯 了 , 殺 人 嘛 。 」 從 事 互 聯 網 生 意 的 內地 人 李 先 生 ,不 怕 被 中 國 政 府 秋 後 算 賬 , 在 燭 光 集 會 講 出 了千 萬 中 國 人 心 聲 : 「 平 反 六 四 」 !

破 紀 錄 的 20 萬 人 湧 往 維 園 參 加 平 反 六 四 燭 光 集 會 , 當 中 大部 份 是 多 年 來 爭 取 平 反六 四 的 港 人 , 但 燭 光 中 也 照 出 了 不 少內 地 人 面 孔 。 趁 六 四 20 周 年 , 李 先 生 特 別 從北 京 來 港 參 加 集 會 , 支 持 平 反 六 四 , 他 說 , 六 四 對 中 國 來 說 是 一 件 大 事, 而 且 肯 定是 一 件 錯 事 , 「 因 為 政 府 用 槍 對 付 人 民 」 。


返 京 在 即 有 點 遺 憾

記 者 問 他 怕 不 怕 秋 後 算 賬 , 今 日 飛 返 北 京 的 他 顯 得 憂 心 忡忡, 但 強 調 如 果 不 來 參 加 集 會 , 平 反 六 四 日 子 就 可 能 遙 遙 無期 。 對 於 20 年 後 仍 有 20 萬 人 堅 持 信 念 , 李 先 生 說 非 常 感 動, 但 帶 點 遺 憾 , 「 內 地 人 沒 有 香 港 人 那 份 堅 持 」。


當 年 內 地 女 記 者 落 淚

大 部 份 參 加 集 會 的 內 地 人 都 不 想 被 人 知 道 身 份 , 像 李 先 生般勇 敢 面 對 鏡 頭 的 少 之 又 少 。 一 名 不 願 透 露 姓 名 、 年 約 40 歲的 女 子 向 記 者 說 , 89 年 時 是 內 地 一 份 報 章 記 者 , 當 時 在 北京 採 訪 民 運 , 親 身 見 證 爭 取 民 主 的 學 生 和 工 人如 何 被 殺 。 「早 幾 天 前 特 別 來 港 , 就 是 為 了 出 席 悼 念 六 四 的 20 周 年 活 動。 」 她 拿着 蠟 燭 , 一 邊 飲 泣 落 淚 地 說 。

很 多 人 進 不 了 維 園 , 只 能 站 在 維 園 外 悼 念 六 四死 難 者 , 爭 取平 反 六 四 , 當 中 包 括 剛 在 百 貨 公 司 掃 貨 的 內 地 人 默 默 支 持。 他 們 向 記者 說 , 知 道 有 不 少 朋 友 及 內 地 民 眾 近 日 從 不 同 地方 來 港 , 與 港 人 一 起 悼 念 。 在 爭 取平 反 六 四 的 路 途 上 , 內地 人 與 香 港 人 心 連 心 。



無 懼 受 傷 「 明 年 會 再 去 」

【 本報 訊 】 多 名 參 加 維 園 燭 光 集 會 的 市 民 , 分 別 因 為 跌 倒 受傷 及 感 到 不 適 , 需 由 救 護 員送 院 ; 其 中 一 名 70 多 歲 的 陳 伯, 在 維 園 噴 水 池 旁 仆 倒 左 腳 受 傷 , 救 護 員 將 他 送 院。 他 在 醫院 門 外 見 到 記 者 , 大 聲 說 : 「 冇 乜 事 , 好 小 事 啫 , 我 明 年會 再 去 ( 維 園 )。 」

另 一 名 腳 部 受 傷 的 林 先 生 向 記 者 稱 , 當 時 人 太 多 , 他 經 過噴 水 池 時 , 沒 有 留 意 路 上 有 個 小 坑 , 結 果 一 腳 踩 空 仆 倒 在地 上 受 傷 。
昨 日 集 會 進 行 時 , 亦 有 多 名 市 民 感 到 頭 暈 不 適 , 稍 後 亦 被救 護 員 送 院 檢 驗 。

一 場 血 腥 屠 城 粉 碎 了 不 少 人 民 對 國 家 的 信 任 , 白 髮 蒼 蒼 、來 自 上 海 的 老 伯伯 是 其 中 一 人 。 不 願 透 露 名 字 的 伯 伯 , 昨 跟友 人 在 維 園 高 舉 燭 光 , 坐 在 膠 椅 上 向 記者 訴 說 前 半 生 在 共產 政 權 下 的 生 活 。

「 那 時 ( 黨 總 書 記 ) 趙 紫 陽 出 現 在 天 安 門 廣 場 , 老 百 姓 都非 常 感 動 , 只 是 想 不 到 ( 總 理 ) 李 鵬 會 用 這 種 方 法 對 待 學生 。 」伯伯 今 年 74 歲 , 畢 業 於 上 海 交 通 大 學 , 八 九 民 運 發 生 時 他 跟家 人 朋 友 都 有 上 街 , 「八 九 的 時 候 , 幾 乎 百 分 之 百 人 都 是反 對 共 產 黨 的 , 遊 行 我 有 參 加 , 因 為 實 在 太 不 像話 了 。 」

伯 伯 說 , 政 府 血 腥 鎮 壓 民 主 運 動 太 殘 忍 , 一 直 以 來 大 陸 記者 寫 東 西都 是 不 自 願 。 民 運 期 間 , 輿 論 開 放 了 幾 天 , 記 者 也遊 行 , 反 應 很 激 烈 , 「 他 們 終 於把 自 己 的 話 都 說 出 來 了 。」 2003 年 , 伯 伯 舉 家 移 民 香 港 , 每 年 的 六 四 集 會 , 只 要有 時間 就 來 。 20 年 了 , 他 覺 得 內 地 民 主 都 沒 有 大 發 展 , 最 大 心願 是 中 國 走 向 民 主。 「 在 內 地 我 們 不 能 講 , ( 六 四 ) 我 們 都知 道 , 年 輕 人 都 知 道 , 都 不 講 , 那 些 線 人都 很 壞 很 壞 , 你說 甚 麼 他 就 報 回 去 , 要 說 話 很 不 容 易 。 」


有 不 少 市 民 專 程 一 家 大 細 趕 往 維 園 , 為 六 四 亡 魂 獻 上 鮮 花。 成 啟 聰 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6-8-2009 18:36:26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欢迎weewow终于出现在一路!
这里不删帖,所以你的文章最好这里也都贴一份。

【 在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蘭菊未忘京人護離場
: 「告訴世界,政府怎對付手無寸鐵市民」
: 【明報專訊】20年前,嬌滴滴的大學生李蘭菊不知天高地厚,以學聯代表身分赴京支援學運,詎料目擊一幕幕令她至今難忘的鎮壓畫面,她激動得一度暈倒天安門廣場。
: 20年間,李蘭菊一直在海外堅持推動民運、見證六四,是因為不能忘記北京人如何護送她離開,當時廣場上四處都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37:42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父母身教「一歲開始教等佢認識六四」

1 歲 的 Sophie 昨 晚 穿 上 紀 念 六 四 T 恤 參 加 燭 光 集 會 , 父 母 希 望年 年 帶 她 來 , 讓 她 認 識 真 相 。

1 歲 的 小 Sophie 昨 晚 穿 上 「 20 年 來 … … 忘 不 了 」 的 T 恤 , 由 爸爸 媽 媽 帶 到 維 園 , 參與 生 命 中 第 一 次 的 六 四 燭 光 集 會 。 小小 的 她 不 怕 揚 聲 器 的 聲 浪 , 還 隨 着 大 會 歌 唱 起舞 , 媽 媽 沈 太說 , 正 因 為 本 港 教 科 書 沒 有 六 四 歷 史 , 「 我 就 要 由 佢 1 歲開 始 教 , 等佢 認 識 六 四 嘅 真 相 」 。 昨 晚 有 不 少 父 母 都 因 為 擔心 下 一 代 無 法 從 教 科 書 上 認 識 六 四, 特 意 帶 子 女 出 席 燭 光集 會 。

吳 太 因 為 教 科 書 不 敢 提 六 四 , 特 意 帶 8 歲 兒 子 到 維 園 , 讓 他認 識 六 四 。


出 年 教 佢 唱 《 自 由 花 》

Sophie 的 父 母 以 往 每 年 只 要 毋 須 上 班 , 就 必 定 參 與 六 四燭 光集 會 , 要 求 平 反 六 四 。 今 年 適 逢 20 周 年 , 雖 然 囡 囡 只 有 13個 月 大 , 但 媽 媽 希望 女 兒 從 小 就 知 道 六 四 的 真 相 , 所 以 昨 日無 懼 維 園 的 人 潮 , 兩 夫 婦 抱 着 小 女 兒 到 場, 「 Sophie 可 能 今年 唔 知 大 家 做 緊 咩 , 但 我 希 望 帶 佢 嚟 感 受 吓 氣 氛 , 出 年 佢兩 歲, 我 會 教 佢 唱 《 自 由 花 》 。 」


8 歲 讀 二 年 級 的 吳 同 學 , 昨 晚 第 一 次 參 加 集 會, 母 親 吳 太 是因 為 不 滿 港 大 學 生 會 前 會 長 陳 一 諤 對 六 四 的 言 論 , 擔 心 下一 代 會 對 六四 一 無 所 知 , 激 發 她 帶 兒 子 來 參 加 集 會 , 「 我 先生 喺 89 年 嗰 時 , 全 校 會 一 齊 睇 六四 嘅 新 聞 , 一 齊 睇 住 電 視一 路 喊 , 唔 係  家 連 教 科 書 都 唔 敢 提 六 四 ; 我 認 為 每一 個人 都 有 責 任 教 育 下 一 代 認 識 六 四 」 。 吳 同 學 說 : 「 雖 然我 唔 係 太 過 明 白 , 但 我 知 六四 係 一 件 好 慘 嘅 事 , 好 多 人 死 咗 , 政 府 唔 應 該 用 坦 克 去 壓 死 啲 人 」 。


年 輕 人 歪 理 母 親 憤 怒

至於 7 歲 的 葉 晉 誠 是 母 親 第 二 次 帶 他 來 紀 念 六 四 , 葉 太 說 孩子 對 六 四 有 很 多 疑 問 , 「佢 會 以 為 啲 人 流 晒 血 ( 相 片 ) 係 合成 出 嚟 嘅 , 唔 知 係 唔 係 事 實 , 今 晚 佢 嚟 咗 之 後 ,佢 更 加 相信 係 真 嘅 。 」 能 讓 孩 子 認 識 六 四 , 葉 太 感 到 很 開 心 , 對 近來 有 些 新 一 代 年輕人 對 六 四 的 歪 理 感 到 極 之 憤 怒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6-8-2009 18:38:31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谢谢好图

【 在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蘋果日報
: 記 者 : 馮 永 堅 、 羅 偉 光
: 【 本 報 訊 】 20 年 來 , 內 地 同 胞 都 不 可 在 自 己 的 土 壤 上 , 悼念 20 年 前 在 天 安 門 廣 場為 了 民 主 被 鎮 壓 而 犧 牲 的 同 胞 ; 近 日不 少 內 地 民 眾 專 程 來 港 , 要 在 香 港 這 彈 丸 之 地悼 念 他 們 。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39:03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六四燭光 中國之光


【明報專訊】昨晚維園六四燭光晚會,雖然支聯會和警方就出席市民人數的估算不同,但是從整體場面所見,燭光「迫爆」維園的全部足球場,連旁邊的草地等空間也擠滿了人,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40:16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程翔堅信道德力量可改變中共


【明報專訊】六四事件發生至今,資深傳媒人程翔一直心繫中國走向更民主開放的道路。20年前的6月4日,程翔守在電視機旁,看到軍隊血腥清場,他呆了。然而,即使中央鎮壓,即使多番封鎖消息,20年後,他仍然堅信,憑良心、不轉ɜ的道德力量聲音,最終可讓中共轉變。

程翔的六四情意結,和大多數港人一樣,要回到20年前,當時他是《文匯報》執行副總編輯,身居要職,在4月15日至6月3日留守北京,只是在社長不斷催促下,才於6月3日返港。想不到,他返港當晚凌晨即出事。程翔接受訪問時說﹕「如果當時我早知會出事,我都會留在北京,見證這一件事。」


電視睹鎮壓 腦一片空白

那天在家電視機旁,他雖然早料到以共產黨的性格,最終會是鎮壓收場,但他還是呆了,腦子一片空白。當天下午返到報館,大家都很悲憤,當時新華社出了一篇新聞稿,要《文匯報》全文照出,那時文匯報社長李子誦不知如何是好,眾人商量之後,決定原文照出,但在標題上,李子誦題了「諱言群眾遭殺害聲聲歌頌解放軍」。程翔記得後來有人向《文匯報》施壓,最後改了較溫和的字句,但具體字眼他不記得了。
20年過去,程翔離開《文匯報》後,繼續做中國新聞,目睹中國的人權自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6-8-2009 18:45:57 | 只看该作者

我們守護記憶,直至最後一人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用梁文道這篇文章作為維園專輯的結束,是的,我們守護記憶,直至最後一人...

===================================

《明報》週五, 2009-06-05 07:29 — 梁文道

我寫六四,而且重複地寫,再也沒有什麼新鮮的角度,也不會有出人意表的觀點。這也許顯得有些無趣,就像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幾乎一模一樣的程式、口號與歌曲,年年重演。它使得我們就像患上了偏執狂的精神病人,惹人煩厭;他們不只討厭我們所說的內容,也討厭我們說話的方式與態度。他們批評我們不懂得向前看,老是困在一場歷史的謎團裏頭;而那個謎團實在有太多的解讀可能,我們怎能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一定是對的?難道我們毫不自覺,這種義正詞嚴的腔調很讓人厭惡嗎?


不妨把我們當成瘋子

《聖經》裏的先知其實不該被譯成先知,因為先知預言未來的時候少,談起過去的時候多,與其說是先知,倒不如說他們是守護記憶的人。總是在以色列人樂不思蜀忘乎所以的時候提醒他們﹕你們已經忘記了自己是怎麼離開埃及的,你們也忘了上主當初和我們訂下的契約。這些話老是來得不合時宜,乃至於很多人覺得先知其實是種瘋子,最好把他們放逐出去,不要再讓他們擾亂自己的尋常日子。更何況他們憑什麼教訓人?他們以為自己是誰!他們是誰?他們是上主的「代言人」(navi),神的喉舌,正如神說過的﹕「我把我的話放進他的口中,他要向他們宣講我的訓令」。


我們當然不是先知。在這個時代裏頭有誰會想當先知呢?任何自以為是真理化身的精英都是可恥可笑的自大狂。我們不想做先知,我們這群香港人只是被迫扮演傳說中的先知形象,因為我們的確相信一個簡單的道理﹕政府不應該用真槍實彈鎮壓和平示威的群眾。有人(而且人數越來越多)卻認為這個道理並非自明,甚至可能是錯的。既然如此,你們就不妨把我們當成瘋子吧。



誰掌握話語權誰擁有真相?

2009年5月28日的《信報》訪問了一位正在香港中文大學念歷史的「內地尖子」,他說﹕「以個人角度看,它(六四)跟我生活沒有什麼關係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上無足輕重,歷史上太多類似事情。天天拿來說,只是發生時間比較靠近我們而已」。記者再問他六四到底是場屠殺,還是為了維護國家穩定的正確行動。他的答案竟是兩者皆對,他認為雙方都同樣有理同樣正確,因為大家都只不過是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罷了。「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應防止道德綁架……老一輩或經歷過事件的人或許強烈希望我們瞭解事件真相,但並不代表我就要作出一樣的評價。年輕一輩只是作為歷史的旁觀者,不能強迫我要跟你有相同的反應」。


這是近年愈來愈流行的一種論調,它不否定我們相信的那條簡單道理,它只是不認為那是唯一正確的道理,它認為任何立場都是可取的,它把一切立場相對化。我們香港人對這種說理方法絕不陌生,因為它就是許多人口中的「理性」和「客觀」。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所以用不著取捨判斷,反正那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這種港式的犬儒主義與內地流行的「唯策略論」不盡相同,但又很有親和關係。所謂「唯策略論」,其表表者可見於毛澤東那些影響深遠的文稿。我當年讀「毛選」,最感困惑的地方是他總在談敵我鬥爭的策略,卻永遠說不清敵人到底是誰。「敵人」的定義不斷浮動遊移,因時地而變;今天是敵,明天可以是友;今天是朋友,明天忽然又成了敵人。臺灣評論家楊照在台版《毛澤東語錄》的導讀裏說得好,毛思想的精要就在於不談對錯只論勝敗;勝者自然是對的,失敗者則必然是錯的。所以一個人千萬不能輸,因為輸了鬥爭也就得輸掉是非了。


這就是「話語權」這種很西化很後現代的概念在大陸普及得異常迅速的原因之一了。如果你從小相信科學史就是科學不斷進步真理不停揭示的歷史,你或許不容易接受當今「科學研究」(Science studies)所說的那些學者競爭的殘酷故事,把一切都看成門爭的結果;但你要是自幼就生長在一個「唯策略論」主導的環境之下,你會發現那些勾心鬥角謀取勝利的「真相」完全不難理解。因為任何學術研究任何理性討論說到底都只不過是在爭奪「話語權」;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有道理。


故此,我們大可不必認真細究六四究竟是不是屠殺,因爭論雙方都只是在搶奪「話語權」,雙方都是「平等」的,都想把自己的利益強加在我們頭上。事實的調查與論證的邏輯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你背後的利益和動機。哪怕你再有道理,使我無可反駁;我也只要指出你掌握「話語權」就夠了。


假如一個人信守這思維方式,他應該同時相信日軍「進出中國」與「入侵中國」都是說得通的,因為它們出自兩種不同的角度。所謂「達賴集團」的藏獨主張也用不著緊張反對,因為他們有他們的利益考慮,中國政府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罷了。假如一個人能夠前後一貫地堅持這種想法,既不為六四而動情,也不為日本部份學者否認南京大屠殺或低估死亡人數而憤怒,覺得這兩件事都還需要更客觀更理性地對待(這是不是港大同學陳一諤的立場?),或者覺得它們都只是觀點的歧異利益的衝突,難言對錯(這是那位在中大讀歷史的尖子的立場嗎?),那麼我勉強還能說這是一個在哲學上有趣而且值得反駁的立場。可是你卻說「它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受難者才有遺忘的權利

旅美學者徐賁在他的文章《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中引述倫理學家耳各利特(Avishai Margalit)的理論,把記憶和「關愛」( caring)連起來談﹕「因為關愛是通過記憶來起作用的。相互關愛是因為在過去有長久的聯繫。我們關愛誰和記得誰是同時發生的。我們不能說,我關愛一個人,但卻不記得或記不起那個人了」。由於我們關愛那年在北京受難的人,所以我們記憶他們,並且見證他們經歷的苦難與毀滅,不容他們活得沉默死得屈辱。我們的關係就是愛。出於愛,我們見證六四,正如所餘不多的長者見證抗戰。沒錯,我們不一定全部去過現場,更不可能都是受難者,絕大部分的人都只是透過媒體旁觀。可是,記憶的責任恰巧就是落在旁觀者的身上。因為只有受難者和遺屬才有遺忘的權利;為了不帶苦痛地活下去,他們可以選擇遺忘。但旁觀者不行,一旦「見證」(Witness),便得永遠記住。


假如你正確,你怕什麼?

很多內地的朋友驚歎于我們香港人矢志不渝地紀念六四。誠然,我們盡到了見證者的責任,以記憶持久不懈地關愛著我們的同胞。但不用諱言,這只是因為我們享有中國境內獨一無二的自由空氣。相比之下,內地近月的緊張氣氛已經到達風聲鶴唳杯弓蛇影的地步了。媒體不能再談五四運動,因為它會讓人想起學運。一家商業機構藉著汶川震災一周年所做的形象廣告被人認為是「別有用心」,因為上頭有十張人像照片分置兩側,六張在左邊,四張在右邊。假如你真是對的,又何必忌諱?何必緊張?為什麼不把當年「平暴」之後發放的宣傳品再發一次?為什麼不大張旗鼓地慶祝「平暴」二十周年,告訴我們那「一小撮動亂分子」的真相?現在你卻恨不得月曆上根本沒有六月四日這一天?乘數表上沒有6x4這一欄。所以,我很想勸勸那些總是把「客觀調查」和「發掘真相」掛在嘴上當托詞的人﹕你們說得都很對,六四的確需要「客觀調查」,但你們實在用不著跟我們說這番話,因為我們絕對歡迎更多的事實更客觀的真相。你們應該去找當權者和他們的盟友,叫他們不要再沉默遮掩,一起出來「大家好好研究嚇,各自表達不同的觀點」。


除了六四,中國還有太多的禁忌。除了「天安門母親」,還有四川震災受難學童的母親,「毒奶粉」案的母親,甚至鄧玉嬌的母親;她們的聲音只能在香港公開而不受阻礙無有顧忌。莫非香港已經成了中國母親的抉擇?大家是否清楚我們香港人在當代中國史上的責任呢?當其他人被迫住口,甚至主動忘卻,我們無可奈何但又勢所必至地承擔起了記憶守護者的角色。因為我們有相對優裕的空間,而且我們關愛。


我這一代三、四十歲的中年人生在香港長在香港,經歷過香港所謂的「黃金時代」,看過「阿燦」和「表姐」的可笑形象,曾經自豪於港人身分的不同,歧視內地的落後貧窮。我們雖然也學中文和中國歷史;但和其他國家把國文國史當成國民教育核心的教學法不同,殖民地式的文史教育是一套非國族化的技術教育,不鼓勵我們在國家文學和歷史裏面獲取深厚的國民認同,只把它們當成純粹的資訊與知識。我在兩蔣治下的臺灣度過童年,對中國懷有熱情也許還不奇怪;但我那些同學,我的同代人,他們與香港意識一起茁壯,受的是非國族化的基礎教育,他們怎麼會愛國呢?他們的中國情懷是怎麼來的呢?


也許六四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六四是香港人的國族啟蒙

雖然我之前一直強調香港人那見證者的身分,但可千萬別以為我們只是事件的旁觀者。雖然我們總把天安門看成是六四運動的核心地點;但是六四的實際運動範圍遠遠不僅限於北京,相反地,它遍及全國,從天津、上海、武漢、福州、廣州,一直到香港,全都是當年那場浩大運動的舞臺。尤其香港,不僅有過一次一百五十萬人的遊行,一次一百萬人的遊行,而且幾乎是從一開始就全情投入地回應了北京方面的一舉一動。所以,如果把香港列為六四運動中僅次於北京的主要空間,是毫不過分的一件事。因此,香港人絕不只是這次運動的旁觀者,我們還是它的參與者。


想當年,我們為了身在北京的同學和市民踴躍捐輸,在各種媒體上面奔相走告大聲疾呼。不管你原來站在什麼立場,屬於哪個機構;也不管你來自哪一個階層,幹什麼行業,大家都有志一同,空前團結。愈到後來,情緒就愈高漲,學校處於半停課狀態,許多機構從上至下無心工作,所有人都只念著天安門。我還記得有不少人認為只要經此一役,使中國變成一個民主國家,大家就用不著移民了。於是香港人的前途信心問題就和中國的民主進程聯繫起來了,後者的曙光是前者的答案。這種話聽起來好像有點自利。


然而,在這個過程裏面,我這一代人漸漸被每天源源不絕的新聞喚醒了某種從不自覺,卻又隱約存在的國族意識,所以如饑似渴地捧讀《文革十年史》和各種介紹國情國史的讀物,集體學習近代中國走過的道路。以往在殖民地教育裏面學到的冰冷知識一一回溫,課本上五四學生聚會的照片忽然發出了聲音,甚至連《出師表》的文字也忽然滲出了淚痕。然後我們沖上街頭,用《我是中國人》和《龍的傳人》去唱出我們的新發現,用「血濃於水」的口號去證明自己剛剛憑著自力獲取的「新」身分。北京的學生用不著唱《我是中國人》,對於這點,他們從不懷疑。北京的示威人群更不用舉起寫著「血濃於水」的標語,他們根本不會理解這種標語是用來幹什麼的。沒錯,六四在香港不只是一次「支持北京學生」的民主運動,它還是香港人自己登臺當主角的民族主義運動;六四是我這一代香港人最重要最徹底的民主教育與愛國教育。六四不只是省港大罷工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社會運動,它也是省港大罷工以來第一個把殖民地香港和中國大陸緊緊鎖在一起的串連行動。六四是北京一路燃燒到香港的烈潮,儘管我們綻放的方式和姿態自有微妙的差異。



香港人不是六四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六四也是香港的六四,但我們對於這一點的認識還不足夠。我們知道「8964」是很多人的電話號碼的一部分,它成了香港好竺人彼此之間的密碼;我們知道當年的集會遊行界定了二十年來一切街頭行動的模式,成了香港社會運動的文法;我們知道二十年前誕生的支聯會是今日香港所有民主派的搖籃,對六四的共識是鑒別一個民主派成員的最最底線。我甚至知道有人在那段時間相戀結婚,有人在那段時間出生,使得六四成為他們個人生命史中的里程碑。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這種研究,但是我們都曉得六四銘刻在香社會上的痕跡何其深遠。最重要的,是我們由此習得關愛「同胞」(第一次,它不是抽象的文字)。如果有人像曾蔭權一樣,叫我們放下那段經歷,全神注意今日中國的富庶;那麼他一定不知道什麼叫做愛,因為他不愛活人(和那些活過的人),他愛的只是「國家的發展」。假如這種人和曾蔭權都真心相信這種說法,那就表示他們並不以為政府需要道德上的合法性:誰給我錢誰就是老闆,我就好好聽話好好打工。


自此之後,二十年前「發生在北京的那一場風波」,就內化在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和社會肌理裏面了,以出乎當權者意料的方式,把北京和香港捆綁在港人記憶的深處。由於我們自己就是參與者,因此「香港青年發展網路」召集人呂智偉那套「外力(港人)介入使北京學運變質」的講法份外可笑,難道他不曉得我們根本不是什麼「外力」,香港由始至終就和北京站在一起嗎?如果他真把香港人當做「外力」,那他豈不是把我們當成外國人?又由於我們自己就是行動的主體,因此試圖以揭露民運領袖「醜惡真面目」的手段來說服我們「應該醒一醒」的嘗試也是徒然的,難道他們不瞭解我們從來就不曾被「領導」過嗎?當年我們就是自己的領袖。



就算平反無望,我們仍然記住

有關六四的記憶不只是幾代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它還是種需要被分享的記憶。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經歷了這件事,更因為還有許多人沒有這個經歷。正如馬各利特所說的﹕「作為記憶群體的一員,我與前一代人有記憶的聯繫,他們又和更前一代人的記憶相聯,如此類推,直到直接見證事件的那一代」。當一個歷史的所有見證人都死去後,「分享的記憶也就成了記憶的記憶」了。記憶之分享必以自由而公開的交流為前提。如果沒有充分的資訊及言論自由,沒有不受障蔽扭曲的理性溝通,分享記憶是不可能的存在的。


可如今我們卻要面對這麼多的阻難﹕明明中國政府覺得自己當年幹得好,但它現在卻連一個數字都不敢提;明明香港是個自由港,但它卻以說不出口的理由拒絕別人入境;明明香港的傳媒不受政治管控,但卻有雜誌如《君子》這樣臨時抽稿,把「不敢忘記六四」的封面專題硬生生變成可悲複可笑的「不敢忘記郭富城」;明明有那麼多人曾經熱血沸騰涕淚縱橫,今天他們卻有口難言,甚至主動修改自己的記憶。看,為了銷毀和掩理六四的記憶,他們要費多大的勁。為了這個記憶;港式的犬儒主義被調動了,「唯策略論」主導的歷史虛無主義也出場了;他們甚至不惜自毀長城,要我們否定自己當年至為單純的愛國赤誠,換上以曾蔭權為代表的那種金錢愛國論(它的邏輯是誰讓我發財我就愛誰)。所以記憶六四已經不再只是記憶的事了,它還是一連串的抗爭與對決。它對抗言論空間的縮窄,與出入境的管制,它還要對抗一連串違背理性的思考方式與一系列否定道德共識的價值主張。在這個意義上,記住或者遺忘四,還真成了一個大是大非的抉擇。


我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因為《國殤之柱》的創作者高志活第一次被拒入境是條新聞,現在我們卻開始習慣成自然;以前有人叫我們「放下歷史包袱向前看」會使我們憤怒莫名,現在這種論調卻早已見怪不怪。也許有一天,還會有更多個陳一諤、呂智偉和曾蔭權出來鼓吹那種虛無犬儒的價值觀;也許有一天,六四不只不得「平反」,甚至根本灰飛煙滅于時光的垃圾場中;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會變成大多數人眼中的瘋狂先知,並且一個個老去,一個個凋零,所有記得六四的全都整代人整代人地消失。即使到了那一天,再也不是為了起到什麼實際作用,而是單單因為這個記憶本身就是道德的,我們香港人,我們這群記憶的守護者也還將如此記住,直至最後一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6-8-2009 18:53:42 | 只看该作者

Re: 我們守護記憶,直至最後一人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又来一个美女。。。。

【 在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用梁文道這篇文章作為維園專輯的結束,是的,我們守護記憶,直至最後一人...
: ===================================
: 《明報》週五, 2009-06-05 07:29 — 梁文道
: 我寫六四,而且重複地寫,再也沒有什麼新鮮的角度,也不會有出人意表的觀點。這也許顯得有些無趣,就像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幾乎一模一樣的程式、口號與歌曲,年
: (以下引言省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6-8-2009 20:01:40 | 只看该作者

Re: 我們守護記憶,直至最後一人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weewow?

【 在 Bullybird (金翅鸟)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来一个美女。。。。
: 【 在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 用梁文道這篇文章作為維園專輯的結束,是的,我們守護記憶,直至最後一人...
: : ===================================
: : 《明報》週五, 2009-06-05 07:29 — 梁文道
: : 我寫六四,而且重複地寫,再也沒有什麼新鮮的角度,也不會有出人意表的觀點。這也許顯得有些無趣,就像每年的六四燭光晚會,幾乎一模一樣的程式、口號與歌曲,年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6-9-2009 21:50:27 | 只看该作者

Re: 十五萬燭光悼念六四20周年---2009香港維園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感动,今年真应该去趟香港的
【 在 weewow (weewow) 的大作中提到: 】
: 近半人獻出第一點光
: 明報民調 出席原因﹕四分一人憂下一代遺忘
: 【明報專訊】六四20周年燭光晚會人數創下近年新高,本報昨晚在維園以問卷成功訪問373名出席者,有四成半人說是首次參加。調查更顯示,除有一半受訪者表示出席晚會的最主要原因是「爭取平反六四」外,其次有高達26%稱是「擔心下一代遺忘六四」。
: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說,據他在晚會觀察及問卷調查結果,認為曾經歷八九民運的一代港人,在近日個別傳媒有收緊六四報道、社會突然出現不少質疑六四等「囂張歪論」下,紛紛對平反六四出現「空前危機感」和責任心,遂出席20周年晚會為下一代作見證,年輕一代亦透過參加晚會了解歷史真相。他強調,15萬人(支聯數字)在20周年後仍在悼念六四,足見中國大陸即使「大國崛起」,也無道德力量去撫平六四傷口和對人民造成的傷痛。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