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23-2019 01:4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说起
2018-06-10 15:56 Fenng
    0  阅读 127

先看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阿里的一个产品经理写文章痛诉说微信监控了他的聊天记录,因为他和他姐姐曾聊过这个冰淇淋,微信就给他推送了该冰淇淋广告。


他认为:只有腾讯(微信聊天记录),阿里(淘宝搜索),搜狗(输入法)这三家公司在技术上有能力接触到「我对该冰淇淋有兴趣」这个信息,除此之外再无交集。





有用户给我留言说:我微信群里和同学讨论洗面奶哪个好,发过某个品牌,微博里面就给我推该品牌洗面奶广告,要想不恶心,除非不用微博。


这回难道是微博监控到了微信聊天记录?





有朋友和我说,他和同事在线下聊过某个极其小众的产品。手机当时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打开淘宝,发现淘宝给他推荐了该产品。他发誓说,以前从没在淘宝搜索该产品,而且他用的是苹果手机。


是不是淘宝已经用人工智能监控了语音?



对一件事情下结论之前,我们必须要分析多种可能性,很多人实际上囿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能力,头脑里无法得出太多可能性,最后就简单的归结出一个想当然的原因。


然后对用户这种怪罪,你还不好去解释。因为解释,大多数时候超出他们的理解范畴,最后还是觉得你骗他们。


上面第一个例子,这位产品经理大概没想到,他姐姐购买过冰淇淋,他是他姐姐的亲密好友关系,年龄相仿,用这一层逻辑就可以对他做画像。根本用不着再分析到语义层去,也就是所谓的「监控」。从数据产品层面完全是画蛇添足。


第二个案例,一个可能性就是巧合。举例来说,该品牌广告可能推给了 100 万人,但这 100 万人里面哪怕只有一个人刚在微信里聊过该产品,那么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被监控了。


第三个案例,你的朋友可能在你聊天之后在淘宝搜过该产品,而你们被广告系统标注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以上都只列举了一个可能性,更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第一个例子,用户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没接触过这个品牌的信息,当一个人跟你说他没做过某个操作的时候,不应该去相信他,因为,一个人在自己的手机上做过什么操作,他自己是记不住的。你在手机上的记录远比你能记住的还多。


我过去会处理一些用户投诉,用户投诉的模式都很类似,都说没做过某某操作,但是怎么就出问题了呢?然后去看系统日志,发现在某某时间点用户明明进行了操作。当把这个信息给用户看的时候,用户才不好意思的说,可能记错了。我并不是说这个产品经理撒谎,而是说用户的记忆会经常记错,有这个可能性。


还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是「孕妇效应」,这个在以前讲过。


一位朋友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提起一个有趣的事。苹果当初给 iPod 有个功能叫「真正的随机播放」,但是被很多用户投诉,因为有的时候会连续播放一首歌。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很多人都会认为,你连续放同一首歌还随机个屁。最后苹果做了一点优化,减少了一点随机性,变成了伪随机,这样看起来就更为随机了。


从这一点上说,微信要想证明自己没监控用户聊天记录来做广告,最好就是做一下过滤,把用户聊天记录里提过的品牌不要再向该用户展示。这样,用户的抱怨就会减少。不过,这样就真的监控了聊天记录了。


对于解释复杂事物的逻辑而言,这篇文章并不严谨。我要强调的是,只有我们对事物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才会得到更为准确的答案。警惕自己,不要简单的给出那些智力偷懒的论断。


根据现象做出想当然的结论,一般是站不住脚的。而看到某个结论跟自己的认知相悖时,先不要着急反驳或是跳着脚骂,多去想想,是不是自己思考的不够深入。


网络世界里,一些现象都能有恰当而合理的解释,不存在玄学。



最后,留几个思考题:


你在百度搜了某个疾病关键词,过五分钟,一个民营医院给你打电话来了。然后,你会不会认为这肯定是百度给你电话号码泄露出去了?


今天是你的信用卡还款日,银行短信刚发给你,金融借贷公司的电话就打给你了,问你要不要贷款。你会不会认为肯定是银行泄露了你的信息?


你在航空公司官网定了一张机票。飞机起飞前俩小时,你收到了诈骗短信,说飞机取消了,要你咨询某个电话退票。你觉得是什么环节泄露了你的订票信息?肯定是航空公司?



从“从「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说起”说起
2018.06.10 23:25 字数 1663 阅读 81评论 0喜欢 0

王五四

我的朋友冯大辉写了一篇文章《从「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说起》,我觉得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首先,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微信怎么敢干出监控用户这种事呢?其次,为了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监控某些坏人的微信,防患于未然,保障绝大部分人的安全,这事谁敢说个不。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但人们可以修改宪法和法律,这事就有意思在这。

分析“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这个话题,我觉得还是不能脱离群众和实际,要像对待阅读理解一样认真剖析,你说没监控,是你没监控还是所有人都没监控,是不是机器人监控,机器人不算人,还是说要把“监控”这个概念好好定义一番……,其实这有什么意思?昨天刚看了一则学校处罚通知“郭某,男,土木B2015班学生,2018年4月13日,在家庭微信群中发表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当言论,2018年4月16日该生被公安机关问询,接受调查”,类似案例以前看过很多起。这种事对于当事人而言该怎么定义呢?1、我家有人去公安机关举报了我2、微信监控了我。怎么选择呢?我想一般人都得选2,毕竟现在还不是当年斯塔西控制下的东德,其实2应该换种说法更好:我的微信被监控了。

大辉那篇文章的留言里有不少人在嘲笑“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这种想法,认为用户是低智的,我倒觉得是你们在这个社会里的生存智商太高了。不能否认,在这个社会里要想活着或者说不被欺骗的活着,你得拥有很多知识,比如说你要买个一万元的电脑,正常商业社会你只需要关心价格能否接受就行,现在你必须是个电脑专家,看看这个电脑是不是翻新的,是不是水货,是不是被用了杂牌部件……,再比如说你在央视或者省级卫视看到一个玉石或者保健品广告,放以前谁也不会认为他们敢卖假货,但活到现在你应该明白,什么敢不敢的,你的善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你的想象力小瞧了他们的破坏力。“我的微信被监控了”、“我的信息被盗取泄漏了”这是一个客观陈述,至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你得告诉用户吧,我们不能要求用户成为程序员和产品经理那个级别的,这是伦理道德啊。

在银行旁边甚至里面的自动取款机取钱,结果这台机器被安装了摄像头和读卡器,用户的银行卡账号信息和密码被盗了,你不能像个无赖一样说是用户的问题,是用户不小心,以后是不是去银行我还得核实一下银行工作人员的真伪呢?去公安局里办事是不是还得核实一下对方是不是真警察呢?从事过移动增值业务的人现在回头看看那个SP疯狂敛财的时代,几大运营商难辞其咎,没有他们的纵容配合,没有他们提供帮助并从中分配利益,怎么会有那么多手机用户被无缘无故扣去莫名其妙的费用,用户打客服电话投诉,客服都有一套完整的说辞把责任推给用户,遇到个别熟知内情的用户,客服才会把责任推到SP身上,给用户退款,运营商自己依然冰清玉洁,现在很多领域依然是这么回事。

腾讯当然是很爱惜的羽毛的,这挺好,但有些时候万一羽毛黑了,你不能说是用户太脏,就像当年的共享单车一样,大报小报的发公关稿诉说用户素质差、国民素质差扔你们的车子,你们他妈把自行车乱放乱占公共路权这事怎么说?我们国家的有些企业啊,是真的不要脸,我倒是挺欣赏那些直来直去的流氓企业的,他们比那些满嘴共享披着公益外衣的企业,吃相好看的多了。

大辉文章下面有个留言挺好的,我觉得大部分人可以学习一下:“有时候真相不一定重要,怎么应对很重要。我不会像冯大这样讲道理,我只会问,就算监控你了,你能咋地?腾讯的节操在这个普遍无节操的国度算很高了,海底捞有老鼠所以就去吃路边摊?不管是真是假,结论都是该吃吃该喝喝,踏实上班,回家洗洗睡。”特别是你不敢有别的活法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好的活法。

你可以理解腾讯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在当下的不易,但我也可以不理解,特别是这种理解是以损害很多人的个人权益为前提。你今天可以理解腾讯,明天也可以理解海康威视吧。只是谁来理解我们。

“微信一定监控了我的聊天记录”这事,重点在于监控,至于是不是微信,对于普通人来讲不重要,虽然这对于腾讯、微信官方很重要,但我还是想问一句,你们敢说这事跟你们没关系?不多说了,大家见仁见智吧,谈浅谈深都可以,只是少装外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