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老学徒:新闻史上死得最惨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23-2009 05:3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laoxuetu.blog.sohu.com/101389442.html
言论自由系列文章(十五)新闻史上死得最惨的人
from 郭老学徒 by 郭老学徒

言论自由系列文章(十五)


新闻史上死得最惨的人


1


      鲁卢生是一名军官,他死得很惨,是被凌迟处死的。与他一同赴难的还有他
的两个儿子和另一个官阶比他高的军官刘时达。只不过他们死得不像鲁卢生那么遭
罪,是被斩首的。


      他们是因为在《京报》上登载的一篇文章而被处以极刑的。那一年是乾隆十八
年,也就是1753年。鲁卢生可能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在媒体上
发表文章而被凌迟处死的人。


      你可能会问,中国的报纸不是19世纪才问世的吗?1753年怎么会有《京报》?


      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得从唐朝唐玄宗说起。


2


      唐玄宗,就是那个把杨贵妃爱死了的皇帝,也是不肯重用李白、杜甫等文化
大师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即开元年间(713-741年),中国最原始的报刊产生
了。有中国专家考证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唐代的报纸叫做“邸报”,其实就是手抄本的中央文件(谕旨)和请示报告
(奏折)等朝廷文书的汇编。把皇帝的指示及其官员的请示与建议有选择地抄在纸
上,传达给各地方政府。以便更好地领会中央精神,更好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维
护大唐帝国的安定团结。


      邸报与朝廷谕旨等官方文件的区别在于它是文件的汇集,不像谕旨的指向性
那么具体,它传播得更为广泛,相当于中央政府专门刊登政府文告和信息的机关
报。它的受众是地方官员。


      为什么叫邸报呢。


      汉唐时期,地方政府驻京办的名称叫做“邸”,地方政府驻京办主任叫邸吏
(官名:邸务留后使),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由这些邸吏负责抄写和传发的,所以
就叫做邸报。


      可惜唐代只有官办的邸报没有民间报纸,否则的话,李白、杜甫等当不上大
干部的大师就可以弄个主编或副刊主编干干啦。


3


      到了宋朝,中央意识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对驻京办和邸报统一管理了起来。


      那时,地方政府驻京办不叫“邸”了,改称为“进奏院”,朝廷把各地的“进奏
院”集中在一起,集体办公,机构起名为“都进奏院”,相当于地方政府联合驻京
办。干部也不再由地方选派,而是由中央统一任命。当时,都进奏院的干部多达
150人。


      宋朝政府在抵御外敌方面是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打不过契丹族的辽国;被
女真族的金国掳走了皇帝和太上皇,灭了北宋;最后又被蒙古族彻底灭了。可宋朝
在对内加强思想统治方面却很有创意,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新闻检查制度。
即“定本”制度。中国在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方面总是走在世界的前头。


      你可能奇怪,邸报所传达的不都是中央精神吗?哪有新闻可言,为什么要检
查?有什么可检查的?


      不能这样简单地认识问题。信息传播工作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绝不能粗
心大意。宋朝的中央领导人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谕旨和奏折都可以发到基层的。
下面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什么必须由中央统一部署。凡涉及到军事、兵变、边关和
灾害的信息等都不能让下面知道或了解详情实情。所以,针对这类问题的奏折和批
复都不能登载在邸报上。为了把好关,朝廷规定,邸报先由“都进奏院”编辑好样
本,然后送枢密院(相当于中央军委)审查,确定文本后才能传发。所以叫“定本”
制度。王安石变法时曾经改革“定本”制度,改每期审查为抽样审查。但随着变法失
败,每期审查的“定本”制度又改了回去。


      当时的邸报或日报、或5日报、或旬报、或月报,出版周期视谕旨和奏折的
发生量而定。那时邸报还是以手抄为主,雕版印刷为辅。宋朝时毕升已经发明活字
印刷术了,不知道中央政府为什么没有采用。


      宋朝邸报的传播面远比唐朝广泛,除了地方政府官员,民间文人也可以看得
到。这是政府为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而允许的,这大概也是朝廷对邸报建立检查
制度的主要原因。专制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人民知情。即使是统治者的官方文书,
也不愿意让民间都看到。专制统治者都是同样的心思,只想把媒体做为巩固统治的
工具,而害怕它成为人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害怕人民知道得多了危及自己的执政地位。


      如果把邸报叫做官报或大报的话,宋朝诞生了一种民报或“小报”,一种来自
民间的非法出版物。这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


      小报在北宋时诞生,到南宋时盛行。小报的内容包括未选入大报的官方文
书,道听途说的新闻,还夹杂有议论评论等等。多是与抄写邸报有关的官员和一些
热心的文人编写的。之所以叫做小报,是因为它是“小纸书之,飞报远近。”也就是
说,篇幅不大,远近传播。有时候,小报也冒充官报并借用官报渠道发行。


      对于小报,政府认为系“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政情,传惑天下。”所以
一开始就予以打击和取缔。只是屡禁不止,越禁越盛。由此看来,中国人争取表达
自由的斗争早在一千年前就开始了。


4


      元朝究竟有没有邸报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因为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记载。
不管有没有邸报,元朝在信息传播领域里还是有所贡献的。


      元朝的一个特征是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统治疆域很大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上
的不安定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元朝的统治者特别注重信息传递的快捷和畅通。


      元朝在信息传播领域里的一个贡献就是建立了全国性的庞大的邮局系统,在
全国设立了1500家官方邮局,但那时不叫邮局,叫邮驿,或称“铺”,蒙语叫“站赤
”。尽管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邮驿”,但元朝的邮局系统规模之大布局之密是以
前各朝各代所没有的。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地名叫什么五里铺,十里铺的,
大都是当年邮局的所在地。


      在元朝,民间小报还存在,只不过改叫“小本”了。


5


      到了明朝,中央政府对邸报的重要性更加看重了。加强了组织领导和组织建
设。明朝政府专门成立了通政司,职责是“使知朝政”,功能有点像现在的中宣部或
国新办。这个机构负责选择登载在邸报上的谕旨和奏章,筛选工作做得非常严,特
别是对各级官员的奏章,审查更细。在明朝,干部的思想作风远不像清朝那样奴性
十足,唯唯诺诺,很有些正直大胆敢说敢谏的干部,像彭德怀,对了,是海瑞,那
样连皇帝都敢批评的干部,他们的奏章对专制稳定会有负面作用的。因此,必须对
奏章严格筛选,有时候,甚至皇帝都亲自过问此项工作。


      明朝的邸报比以前各朝的邸报多了一点内容,就是有少量的朝廷新闻,这使
得邸报具备了一定的新闻性。


      从明朝中叶开始,京城出现了一种官办邸报的抄录版――《京报》,所谓《京
报》,就是京城的报纸。这是一份由民间办的但被政府默许的报纸,是经营性的,
编辑部叫报房,它登载的内容是根据邸报翻印的,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官方报纸的民
间版。《京报》可以出售、订阅和街头叫卖。读者主要是官僚、士绅和商人。由此也
可以看出,由于媒体的宣传范围的扩大,政府成立通政司是有的放矢的。


      明朝的邸报依然以手抄本为主,一直到灭亡前6年的崇祯11年,即1638年,
才开始采用木活字印刷。我总也搞不明白,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快600年了,为什
么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宣传系统一直不采用?


      明朝继承了元朝建立的遍布全国的邮局系统,李自成造反前就是邮局系统的
国家职工,因财政困难邮局系统裁员而下岗,又由于国家对下岗职工没有很好地安
置,生活困难,遂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造反队伍。


      说到造反,不能不提到“帖子”这个词。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数百次有规模的造
反事件,要造反就要发动群众,就要有宣传品,古时候把造反时的宣传品称作“帖
子”,或“匿名帖子”。现在把这个词用在网络上,挺有意思的。网络本身就是对言
论控制的最全面的造反,把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或留言称作“帖子”,真是十分的贴
切。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


6


      我们终于来到清朝了。到了清朝,“邸报”叫做“邸抄”了。


      清朝对“邸抄”的管理是由军机处负责。军机处是皇帝的办事机构,相当于当
今的书记处,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机构。由此可见中央对舆论工作的重视。


      在清朝,除了邸抄外,还有发布宫廷动态与干部升降调动消息的“宫门抄”和
地方政府发布地方文告与消息的“辕门抄”。不管什么抄,都是官家的话语输出,没
有人民的声音。


      明朝兴起的《京报》在清朝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了很讲究的排版,采用木活字
印刷,每天一期,而且面向全国发行,向民间发行。但内容还是从官办的邸抄和宫
门抄上转载,都是谕旨、奏章和宫廷新闻之类的东西。邸抄是官方的喉舌,《京报》
就是民间办的官方喉舌的扬声器。


      爱心觉罗家族在塑造中国的奴性文化方面是极其有成就的。它把君臣关系和
君民关系彻底规制为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在完成这一思想改造的工程中,残暴的文
字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清朝的文字狱令人发指,特别是被现代文人在电视剧歌颂来歌颂去的那几个
盛世明君,康熙、雍正和乾隆,制造了一系列的文字狱,先后杀害了200多人。
(当然,现代文字狱,反右和文革,要比清朝厉害多少倍,更令人发指)。


7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本文开头时讲到的鲁卢生,看看他是因为什么被凌迟
处死的。


      鲁卢生是江西抚州的绿营兵千总,官级六品。大家知道,清朝满人的军事组
织是八旗兵,汉人的军事组织则是绿营兵。那时大约有60万绿营兵。六品千总大概
相当于现在团级和师级之间的级别。乾隆十五年的时候,坊间都传说皇帝要南巡,
鲁卢生考虑到皇帝南巡一定会兴师动众,大兴土木,地方官员会借机搜刮民财,老
百姓要受到侵扰,就与绿营兵的南昌守备(五品,级别比千总高一级)刘时达商
议,以孙嘉淦的名义写奏章,在《京报》上登载,劝阻皇帝取消南巡计划。这里需要
介绍一下孙嘉淦。孙嘉淦是一个性情耿直敢说实话的大臣,他在雍正朝因为多次犯
颜直谏触怒了皇帝,被判拟斩,依然拒不认错,最后连雍正皇帝都不得不承认:
“朕亦不能不服其胆”。乾隆当皇帝后他也敢于实话实说犯颜直谏。孙嘉淦这样的大
臣在清朝是很少见的,他的社会声望非常高。所以鲁卢生要假借他的名字写奏折。
鲁卢生冒孙嘉淦之名写的奏折指斥皇帝南巡有“五不解,十大过。”然后通过驻京办
发给了《京报》。《京报》的编辑也不知是假,以为是当朝名望之士孙嘉淦的奏章,就
予以刊登了,在全国广泛流传。这份《京报》后来被云贵总督硕色发现了,这家伙斗
争的嗅觉很敏锐,向皇帝打了报告。乾隆皇帝知道了龙颜大怒,下令全国彻底追
查,还对追查不利的地方官员革职查办。在全国各地干部的努力下,历经三年时
间,案子终于破了,鲁卢生和刘时达被抓获问罪。


      鲁卢生和刘时达尽管冒用了别人的名字写文章,但也是没有言论自由的无奈
之举。不这样做《京报》就不可能登载他们的文章,传达他们的想法。他俩写假奏折
的目的无非是阻止皇帝南巡扰民,从根本上讲也是对社会对皇帝有利的。但乾隆皇
帝不这样分析问题,而是从保护皇帝尊严和地位的政治高度来处理这件事,他下令
对鲁卢生施以了最残暴的刑罚,意在告诉天下,想借助于媒体反皇帝,就是千刀万
剐的下场。


      乾隆皇帝凌迟了鲁卢生,但他无法阻止人民争取话语权的滚滚潮流,任何专
制力量都没有办法做到。到了清朝晚期,现代意义的报纸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出现了。


      鲁卢生和刘时达是不朽的!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