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合早报 印尼华教道路漫长而曲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5-2009 22:4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今年是新加坡讲华语运动迈入的第30年,而印尼则是从30多年的“封杀”之后恢复了华文教育,或华文教学。

  笔者从台湾来到新加坡,接着也到印尼去教华文。个人觉得,师资可训练、教材可新编,印尼推动华文教育最令人忧心的部分,是在于欠缺一种华文华语的氛围,或者是接受华文华语的社会意识。

阅读华文成为一种奢求

  固然,印尼华人人口的绝对数字,是亚细安各国之冠。但在印尼2亿2000万、多数为穆斯林的总人口当中,华人仅占3%。

  拿笔者所客居的雅加达Kelapa Gading(椰风新城)为例,该区为雅加达著名的华人居住区,但除了工作的学校、中国朋友和印尼华人学生外,我几乎没有听见任何人用华语相互交谈(包括印尼华人)。

  有时在购物中心偶然听见华人操着较为流利的华语交谈,都会刻意的寻声查看,彼此给对方一个会心的微笑,就像是在说:哦,你也在这里!

  在印尼当地的书城里,98%是印尼文书籍,在这里连看到英文都会觉得很亲切,阅读华文成为一种奢求。华文报纸有《星洲日报》、《国际日报》等,但一般路边书报摊是没有贩卖的,只有像是机场等“特殊”的地方才有机会看到。

  这几年拜中国经济发展之赐,书城中可以发现学习华文的图书了。然而,华文书籍总摆在最不明显的角落处,摆放得很凌乱,没什么系统,位置也一改再改.

笔者曾在常去的购物中心意外地发现《国际日报》,经数次购买后,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报纸却不知何处去。向售货员询问后,才知道该报“坐”在报纸堆的最下层。

    与此相比,印刷精美的各类印尼文书籍却永远整齐放置在最显眼处。这是有意?还是巧合?许多印尼民众以微笑面对经济上强势的华人,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是认同,还是无奈?

严冬之后需要“甘霖”

  在印尼,华文教育其实曾有其辉煌的过去。然而,苏卡诺当政时期,受当时国际情势及意识形态的操弄,华文被视为激进的、社会主义语言,在“反共”的大前提下,华文的教学结果被封禁了30年。连华文书的进口,也和“毒品”一起被禁。

  随着全球政治情势的转变,印尼政府自1990年代末期逐步开始对华文教育“松绑”,从有限度的解除华文使用禁令(观光旅游业与华文补习班),到允许台湾商人在印尼为其子弟开办学校(雅加达台北国际学校)。在新政府主张民族平等和多元化政策下,华文不平等待遇枷锁逐渐去除。

  晚近,随着中国强大经济力的崛起与印尼政府急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华文得以在系列措施下受到推广。

  这些措施包括:将华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预备将华文列为中小学生的“第二外语”(与英文享有同等地位),加强华文师资培训,编写华文教材等。

  这一股学习华文的热潮,从大学汉语系的设立到各中小学华文课程的成立,不论大城市或穷乡僻壤,华文补习班一个个的设立,可见一斑。

 除了华人本身之外,在华文巨大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不少印尼族与阿拉伯族裔的下一代,也逐渐选修华文或进入华校就读。

  笔者任职的国际学校,初级部课室中已呈现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各半的情势,每周仍有家长以电话或亲临询问来校就读的方式与时间。

  学校开设的假日华文班每周都有“新生”加入,各班人数皆已达饱和。部分学生家长甚至驾车五小时接送子弟上下课,学校附近约500公尺范围内就有三处以学习华文为号召的补习中心。

 从以上的实例来看,华文在印尼发展的“春天”似乎真的来了,且势不可挡。但问题是,“严冬”经过的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华文教育在印尼犹如一片荒芜许久的稻田,亟需各方“甘霖”灌注扶持,才能重新耕种。这些“甘霖”,包括了“师资”和“教材”。
  由于华文教育中断达30多年,有本地实际教学经验的印尼华文教师目前大约都已经60岁。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热情,但体力与概念上难以负荷起日新月异的华文教学模式。

“地方话华语”教师登场

  不仅学校缺乏教学师资,广布于民间的各大小补习中心更是求才若渴。一时之间许多操着福州华语、山西华语、广东华语等中国教师往来许多印尼华人家庭中,这些操着不同“地方话华语”的家庭补习教师,给正规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扰。笔者的一位在他校任教的中国籍华文教师朋友,就以“越帮越忙”来形容这种乱象。

其实印尼政府早在2001年起,就和中国合作在印尼的大城市开设汉语师资培训班,同时也派遣大批教师前往中国受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政府自2004年起每年派遣“志愿者教师”至印尼第一线教学,至今已有200余位教师投入各省中学、中专及交流中心任教。

  新加坡国际组织亦曾派遣华文教师从事义工教师工作。

  台湾则是透过经贸办事处及台商设立的国际学校,推广繁体华文。笔者为该校唯一精通汉语拼音及繁体与简体字教学的新加坡籍(永久居民)华文教师。

  该国际学校其他教师几乎清一色来自台湾,学校所开设的假日华文班主要由笔者和另一位通晓印尼文的教师担任。据笔者观察,仍有不少印尼华人希望其子弟能认识两种(简体与繁体)华文系统。

  与师资同样缺乏的还有教材问题。印尼目前所采用的学校华文教材中,初级部以新加坡教材为主,但高等教育及民间补习中心则使用中国教材较多。

让时间证明中华文化的韧性

   毕竟新加坡以其优质的教育名声及内涵,能使印尼教育当局“放心”的将初、中级华文教育扎根于“新式”教材。

 近年来要求适应印尼国情的“本土化”华文教材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已有和中国合作编写的华文教材在一些学校试用。然而,对大多数非印尼籍的华文教师而言,反应并不热烈。原因是这些夹杂着许多“印尼文”说明的华文教材不仅增加教学上的困扰,同时形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而延迟华文学习的时程。

  笔者的“校外”印尼华人学生就斩钉截铁的表示:不希望使用这种“多此一举”的教科书上课。

  除了教材部分,由中国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更是自2001年起在印尼的不同城市举行。在众多补习中心的推广下,据悉每年都能吸引近千名考生参加。

  台湾这几年也开始向印尼等国家推广其制定的“华语文能力测验”,其内容和HSK测验相似,但在印尼地区参加者始终难以突破数十人的窘境。

  台海两岸近年来彼消我长的现象也反映在印尼的华文教育上,值得台湾地区负责单位通盘检讨与改进。

  海外教师到印尼教华文,有苦有乐,笔者有机会向一些来自中国的年轻华文教师了解,许多表示自己已提呈辞职信,但有的表示愿意留守。

  我还记得,留下来的人是如此相互鼓励:留住海外华文的火种,让印尼华人的下一代像个华人,让他们有自信,且愿意在任何场合使用母语,让时间证明中华文化的韧性与优越性。(作者:陈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