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比方说:风骨与传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13-2009 10: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作者:比方说 | 评论(3) | 标签:知识分子, 维新运动, 蒋介石

一说风骨,总是让人唏嘘文人铮铮的不屈。大约在美学意念上,羸弱的文人如果有一定风骨的表现,当时就会有比“荆轲刺秦”更具备丈夫气概上的质感,于是传为佳话。风骨这种东西,有强烈的价值观认同和个人好恶特征,有时候是为人性情所致,传承起来很困难。乱世常有。盛世就少了许多。

百年前维新运动时,翁同龢算是传统文人堆里的大人物。当时他与以康有为为代表激进的维新变法斗士们,有很大的“革命斗争理论”上的分歧。是一个维护帝权的老顽固。慈嬉灭了变法斗士,冷藏了光绪,然后给这个老头下了一道“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懿旨,原因是翁同龢死活不给这位后宫再次临政的太后,写一封“效忠信”。

回到家乡后,此公叫人在自个家的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买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带在身上,随时等慈禧问罪时立马了结自己。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老头家乡的地方官和文人,谁都没把翁同龢当作请功机会,“均未闻严加管束之举”。其门生张謇状元也没有和他划清界限,照样与老师诗书往还,不惧株连。

有人查证光绪在戊戌革命之后的举动: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之 际,传说光绪是拒绝跟着跑的,他勇敢地穿上朝服准备冒险赴使馆和各国使臣面谈.后来被慈禧命人剥占朝服,“仅留…洋布衫”。

光绪被押上车“西狩”(实际上就是向西逃跑)去的途中, “尤好于纸上画成大头长身各式鬼形无数,乃拉杂扯碎之;有时或画成—龟,于背上填写项城(袁世凯)姓名,粘之壁间,以小竹弓向之射击,既复取下剪碎之,令片片作蝴 蝶飞,盖其蓄恨项城至深,几以此为常课。” 袁世凯后来窃国做皇帝梦,头疼病犯得厉害。按此算是唯心的报应论可以搜集的素材。

不管怎么样,以上这一老一少的老师和学生,好像还真是传承了点东西。史书说光绪软弱恐怕不够公平。

到了五四之后,文人们的精气神尤为突出。那长时间的文化之开明与混乱,斗争与镇压是常事了。五四文化运动,对时下的文人们是精神上的一次集体锻造。

蒋介石曾经写了一本书《中国之命运》,将五四的性质说成如同义和团运动。闻一多听了之后公开说:“《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的向‘五四’宣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要知道对一国最高领袖的治国之道,能够如此直白而言,你就不得不去想象一下,那时领袖的表情是怎样了。

在学术文人眼里,政/治是不需要参与学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的风气之先就是埋头教书育人。对于其他都不是很感兴趣,并且教书匠们的说话都是相当直白而简洁。

写《背影》的朱自清平日并不过问政/治,1942年昆明学生发生倒孔运动后,国民党大批拉拢大学教授入党。在1943年5月9日的日记中记载“闻一多先生同我商量是否一同加入国民党,我拒绝了,大家均没有加入。”

后来国民党当局曾经规定要求“负有一定行政职务的教授都入党”,当时任西南联大商学院院长的陈序经听罢脱口说道:“扯淡,我就不入。”

比较惨烈的中国近代史上,抗日阶段算是最能体现文人“怒发冲冠”的气质了。

那时作为《申报》的大老板史量才,其人也是铮铮。坚持“报纸是民众喉舌”的功能!他说“除了特别实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

“九·一八”以后,《申报》支持抗日爱国运动,抨击时弊。这个让蒋介石当局很头疼。

于是蒋找史先生谈话,警告说:

“不要把我惹火,我手下有一百万兵!”

史先生反唇相讥:

“对不起,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

后来,此公被暗杀了。

抗战期间,当时是中国知名的政治学教授张奚若曾做过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有一次担任会议主席的蒋介石听得不高兴,打断了张奚若的话。张盛怒之下拂袖离开会场。

等到再次下次参政会开会时,张奚若收到邀请信和路费后,立即给参政会秘书处回电:“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后来张奚若应西南联大学生会的邀请做演讲,开讲之前。他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

现在,当这些过往慢慢远去的时候,文人所谓的风骨就变成了成年老酒一样的故事而已。有时候读起来,显得很遥远…..在一个具备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广泛崇尚教育认知的地方,我觉得略微有点黑色幽默的味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3个评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