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1996年持续至今的北韩大饥荒,导致近150万北韩饥民逃至中国。丧尽天良的中共陆续将近90万难民抓捕,遣返北韩。北韩则以叛  
国罪将这些饥民枪决或送入劳改营。严酷的现实,逼使滞留在中国的北韩人一次次以命相搏,冲闯外国驻华使馆,以求一线生机。  
 
 
这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灵,他们追求的仅是活命的一饭一食,他们不会写作,不会呐喊,中外媒体也很少提到他们,他们就像一群无声的鱼,只求从网眼中逃生。  
 
 
*一、你好,北韩小难民 *  
 
 
据 我了解,由于被汉人偷渡到中国后,生活没有保障,导致大量的北韩儿童在中国东北地区流浪,这些流浪儿童中,一半是纯种的北韩难民,另一半则是北韩“二奶”  
与中国“老公”的非婚子女。朝鲜政府拒绝接受这些身份不明的儿童,中国政府则坚决不给孩子们提供合法身份。因此,孩子们小时候不能进幼稚园,长大了不能上  
学,读书,成年了不能结婚工作。  
 
 
随着北韩人不断偷渡到中国,中国人不断的包养北韩“二奶”,这些黑户儿童无限增多,他们流浪的身影,在中国东北的各主要城市屡见不鲜。虽然这些黑户儿童的数目难-以统计,但因为人数众多,要找到他们也很容易,以下的图片是他们生活中的几个侧面。  
 
 
* 我的江湖*  
 
 
这些孩子都不怕被遣返,只要一口咬定自己是中韩混血儿,北韩政府就据此不接受中国政府的遣返。遣返不了,中国政府也不能白白养活这群与自己无关的孩子,因此,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是中国政府最聪明的选择。  
 
 
在城市里流浪的北韩小难民多半是一群年纪在10到15岁半大小,他们在繁荣的商场大街上漫无目地的东游西逛,他们穿着蔟新稍显肥大的西装或运动服,一张张的小脸-上却满是污垢。他们不愿互报真名,往往以各自的家乡的名字相称。  
 
 
13 岁的“平壤”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小头,开口说话间便透出了他的见多识广。在过去的3年里,他扒着火车天南地北的走了一大圈。北去过黑龙江,南到过广州。现  
在,他和他的伙伴们在长春市终日闲逛,居无定所,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中国人称他们为一群到处奔走的流浪狗,而他们却认为自己是在国外闯荡江湖。他们之  
中,也有人怀着衣锦还乡的梦想……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7251002.jpg>  
 
 
“平壤”(右)从饭店拾来一盒剩饭与“江界”分享。“平壤”是中韩混血儿,他已经流浪了几年,他既不说自己为什么离家,也不告诉别人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更不愿-让人拍照,在他那头蓬乱的长发下,是一双惊恐不安的眼睛,目光中现露出对任何人和事情的不信任。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7261002.jpg>  
 
 
饥饿的流浪儿也经常成群结队地在沿街的垃圾桶里找吃的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7271002.jpg>  
 
 
同 样是中韩混血儿的小“监与”,因中国老爸无休止的打骂而离家出走。离开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家,并不意味着生活就能容易些。因为没人管饭,他必须自己想办法应  
付“咕咕”作响的肚子。八岁的“监与”每天都把自己的小脸和双手涂得炭黑,然后溜进地铁站或者列车车厢里,向旅客磕头要钱,“我知道朝什么样的人要得到 钱。”  
“监与”对此已经“小有经验”。虽然在讨钱的时候,常常被人骂他是“北韩狗”,小小年纪学会骗钱。但他仗着岁数小,长相乖,总能博得一些善心人的同情。因  
此,逢年过节,他甚至能往自己不愿回头的家里寄些钱去,接济一下他来自北韩监与市的生母。  
 
 
由于历经磨难,八岁的小“监与”已经满有一副闯江湖的神气了。  
 
 
不 过,能像“监与”这样“赚钱”的孩子只是少数,大多数流浪儿都超过了可以在路边讨到钱物的年龄,但去干力气活又还不够强壮。对于他们来说,填饱肚子最简  
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街边的小饭馆里等人家吃剩的饭菜。然后,再跑到露天自来水龙头边,一通猛灌。或者趁人不备“顺”吃,比如悄悄蹲在水果摊边,趁小  
贩不留神,抓起一粒苹果就跑,然后你一口,我一口,狼吞虎咽地把果子分吃掉。  
 
 
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孩子们只能缩头缩脑地在大街上溜跶,遇上好  
心的小饭店店主,会在客人不多时,放他们进店在煤炉旁烤火,用炉子上水盆里的蒸气熏熏满是裂痕的小手,如果客人多了,他们便只能又回到大街上去。等待夜深  
人静的时刻,终于挨到“可以回去”的时候,他们有的从路边的下水道口钻进去,爬进地下暖气管道;有的躲到立交桥下的墙角,有的来到街心公园里,在背风处铺  
上一条毯子,盖上一条棉被,七八个孩子依偎在一起,“扛”过中国北方零下15摄氏度至30摄氏度的长长冬夜。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7281002.jpg>  
 
 
小“监与”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他讨来的一碗剩饭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9151002.jpg>  
 
 
小“监与”最心爱的玩具是一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木头手枪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9161002.jpg>  
 
 
小“监与”的理想是——长大后当兵持枪,专门收拾那些打骂孩子和妻子的坏爸爸。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9171002.jpg>  
 
 
小“监与”深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跑到南韩,不再遭受中国人辱骂。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9181002.jpg>  
 
 
流 浪的孩子多了,也就分成了不同的群落,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和“规矩”。无论是对一个小群体,还是对各群体之间来讲,“胜者为王”是孩子们心中唯一的“真  
理”。大的治小的,小的再治更小的;打斗几乎成为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起初是嬉戏的打打闹闹,但到最后,常以凶险的斗殴结束。身带凶器,则是这群孩子中一  
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9191002.jpg>  
 
 
12岁的“楚山”(左一)曾在中韩边境上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他的父母和两个姐姐都在偷渡时被北韩边防军击毙。因此,他打架从不怕死,他在流浪儿中的小头目位置-,就是靠打架赢来的。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9371002.jpg>  
 
 
但并不等于能“无往不胜”,有一次,“楚山”与15岁的“满浦”闹着玩,喝醉了酒的“满浦”终于被“楚山”过分的举动激怒,猛地拔出一把3寸多长的弹簧刀,直抵-在“楚山”的喉咙上,令他动弹不得。幸亏一旁的好心人及时劝解,才没有闹出更大的麻烦。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059381002.jpg>  
 
 
同样,“楚山”曾认定比他小两岁的小弟偷拿了他的东西,一把勾住小弟的脖子,一边询问,一边用小镊子一根根地拔下小弟的眉毛,痛得死不认帐的小家伙“哇哇”乱叫-。  
 
 
据中国公安部门统计,在其北方的主要城市中,每年都有五、六十名北韩流浪儿死于“群落”的争斗之中。  
 
 
尽管在江湖“拚杀”已经很难避免,然而,每一次“争斗”在他们的心里留下的,只是一片对未来的茫然。(未完待续)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24517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  
    6/12/2009 12:22:04 PM  
 
 
*201  
家是垃圾场  
*  
中国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均设在远郊,由于这里是人口户籍管理的盲区,自然成为了逃避遣返的北韩难民的“天堂”。许多被称呼为“流浪狗”的北韩难民在这里拾荒、安家-。  
 
 
中 国吉林市近郊的大转弯,有个垃圾填埋场,远远地就能闻到从那里散发出来的阵阵臭气。在夏天,那种气味更让人恶心。那里是蚊蝇的天堂和拾荒者的家园。可是,  
谁又会想到,那里还是一群北韩娃娃的游乐场呢?这些孩子多则2、30个,聚在这里嬉笑打闹,到了该读书的时候却无书可读,有的孩子就和自己的父母住在垃圾  
场里的窝棚内,他们很怕生,见到陌生人经过,就会立刻一哄而散。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107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02  
 
 
然而,离这里不过三公里的地方,进入吉林市区,那里的学龄儿童正穿着整齐的校服,背着崭新的书包,在父母的护送下,笑逐颜开地走向课堂。那里有明亮的教室,有亲-切和蔼的老师,还有自己的同学。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108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03  
 
 
都是孩子,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遇;都是生活却是落差巨大如两重天一般。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109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04  
 
 
这 些孩子的父母往往连最便宜的房租也负担不了,所以有的人就找一些距离垃圾场不远,也没有人管理的山坡或者树林,在那里利用一些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砖头、木  
块、地毯、油毛毡、塑料薄膜之类的材料搭成一个个窝棚,就当是自己的“住宅区”,因为那里没有上下水源,也没有厕所和厨房,即便想弄得卫生一点也没有条  
件,所以这里常常比垃圾场更是恶臭难当。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110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05  
 
 
北韩拾荒者窝棚外的场景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3311002.jpg>206  
 
 
北韩拾荒者窝棚外的场景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332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07  
 
 
据 一位姓朴的捡垃圾的北韩难民讲,“住宅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两公里以外的水井里去挑。因此,人们的生活往往受到水源的困扰。这些窝棚,也  
是许多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天气炎热的时候,苍蝇的密度令人惊恐。一些孩子就好像长期以来就没有洗脸洗澡一样,小脸小手总是黑黑的,凌乱的衣服已经脏得看  
不出布料的颜色了。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3331002.jpg>208  
 
 
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是跟着父母捡垃圾,有的孩子从三、四岁就开始了捡垃圾生涯。他们的父母没有钱供给孩子们读书,也没有钱给他们看病。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335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09  
 
 
孩子们对于父母而言,不是希望,而是负担。孩子们也默认了自己现在的生活和以后也改变不了的未来。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2334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10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232351002.jpg>211  
 
 
虽 然生活艰辛,这些孩子依然在这里找到了些童年的生活乐趣,尽管垃圾堆充满恶臭,却也是他们的百宝箱。他们经常在垃圾里捡到各式各样残破玩具或者可以改造成  
玩具的生活用品。有时候他们各玩各的,有的滚着废轮胎;有的玩着没有气的皮球,有时候他们也会聚在一起,搞一场小小的比赛,或者干脆随地打起了“棒球  
”……总之,他们所有的玩具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都来自于垃圾。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23236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212  
 
 
随着难民的增多和无人管理的欠缺,一些不法份子也将罪恶的手伸向这里,抢劫、强奸案件时有发生,玩耍中的儿童被偷拐失踪的也不在少数。(未完待续)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232371002.jpg>213  
 
 
    6/13/2009 10:18:52 AM  
http://www.epochtimes.com/gb/9/6/12/n2555756.htm  
 
 
attachment:beihanhanzi02:02照片汇总  
 
 
http://www.epochtimes.com/gb/9/6/12/n2555765.htm  
图bh301  
作者:作者/摄影:白帆  
  *养家的琴童  
*  
在湖北省武汉市,有一条因颇具“俗文化”特色而小有名气的小街——吉庆街。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的大排档夜市就开始热闹起来,而孩子们的垃琴买药称得上是这里特-色中的“特色”。  
 
 
一如往常,天刚抹黑,琴童们就穿梭在人群里、拍档间。他们的琴头上都挂着一个小牌子,牌子上写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康定情歌》、《梁祝》等一些爱情主题-的曲目,拉一曲5元,食客们高兴时可多给。  
 
 
这些孩子们来自于北韩的平壤、南浦、开城等大城市,他们的父母都受过较好的教育,是北韩难民中文化精英。由于没有身份,不懂华语,他们找不到与文化相关的工作,-擦皮鞋、捡垃圾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很多拥有琴童的家里,一家人几乎全靠孩子养着。  
 
 
雨夜,北韩琴童们聚在一起,准备“登场”。他们像大人们对待正式工作一般天天劳作,只是他们晚出早归,与常人的作息时间正好相反。一般下午4点琴童才起床。女孩-子站开工前,总会被妈妈仔细地打扮一番,希望站在“同行”中,能够更加夺目,赚到更多的钱。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0231002.jpg>bh302  
 
 
随 着拉琴卖艺的人的增多,顾客们对他们的司空见惯,孩子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孩子都渴望能够多赚一点,回家讨到大人的欢心,但年龄小一点或者技艺好  
一点点孩子,才更能赢得顾客的更多赏光。然而,随着成年卖艺人的加入,大人们的吹拉弹唱,往往把这群弱小的琴童挤到一边去了。讨生活动艰辛,日渐在他们面  
无表情的脸上或者干涩的琴声中流露出来。  
 
 
深夜两点,琴童在餐桌旁拉琴乞讨,养活一家人。她的收入是二十元到三十元人民币。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0241002.jpg>bh303  
 
 
又有一批食客落座,琴童飞跑过去抢生意。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0221002.jpg>bh304  
 
 
几乎日不停歇的工作,给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带来了旁人无从体验到辛劳和疲惫。如果饿了,就躲在一边犄角旮旯的地方,随便填塞一点干粮,如果晚上遇到刮风下雨,-也不能停歇,只要还有客人,就要顶风冒雨地拉琴。如果有一天赚到的钱多,她也会很开心地笑笑。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夜半,正在吃干粮的小琴童眼里闪动着泪花,那难受而隐忍的眼神,仿佛压抑着很多心思。虽然,她还不知道这光阴若逝的童年,是否只能如此度过。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114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05  
 
 
直到每天凌晨四时许,曲终人散,天已露白,吉庆街夜市准备打烊收摊,他们才拖着疲惫的小身躯往家走……对他们来说,未来是不存在的,因为未来跟现在没有什么两样-:就是维持根本的生计。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115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06  
 
 
* 中共当局不管不问 遣返者的遗孤*  
 
 
2001年3月,北韩政府拒绝接受中韩混血儿的遣返,其边防部门为节省签定血统的开支,明文禁止接受0到15岁的儿童遣返回国。因此,遣返者滞留在中国境内的遗-孤剧增;而中共当局不管不问,自生自灭的政策,使这些失去家庭庇护的孤儿们陷入绝境。  
 
 
位于中国吉林省老爷岭的一个北韩难民的自然村里,有33个3岁至12岁的遗孤。他们父母、哥哥姐姐在一个清晨被中共公安全部抓捕遣返。四个月后,我闻讯前去采访-,孩子们仍是惊恐未定。他们看见我便四处奔逃,面对我友好的呼唤、食物和微笑,没有一个孩子敢开口与我说一句话。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116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07  
 
 
失去了父母,便失去了庇护。四个月中,33个孤儿有2个病死,11个被人口贩子强行拖走,不知去向。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117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08  
 
 
附近的坏人也来趁火打劫,将孤儿们遮风避雨的土屋,拆得只剩下一段残垣只能给他们留下一点对家依稀的感觉。  
 
 
李 真爱(左后一)北韩两江道人,她12岁时父母被遣返回国,为了生计,她被迫“嫁”给一个60多岁的中国人做“二奶”。三年后,中国“老公”去世,她改行做  
“三陪小姐”(暗娼);这期间,她先后收留了5个来自两江道同乡的遗孤。尽管生活十分艰辛,常常吃不饱饭,但比起老爷岭的遗孤们,这五个孩子是幸运的;他  
们毕竟有了一个家,能在李真爱身边寻找到安全感,找到了被当作人看的尊严。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219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09  
 
 
李真爱与她5个“孩子”在家门口的合影。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220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0  
 
 
李真爱一边休息,一边处罚两个不听话的孩子。在她租住的破屋里,她的家破烂不堪,家产总值不足三百元人民币。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221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1  
 
 
对这些孤儿们而言,往日一家团聚的幸福生活,如今已成了对一张张老照片的回忆。其实,就连现在的这个家也注定要成为一种回忆;因为李真爱已进入北韩接受遣返的标-准,她随时都将面临被中共公安抓捕的危险。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222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2  
 
 
2004  
年的春天,家住中国吉林省安团县福满屯的劳秀玉因不能生育,用600元人民币买了一个北韩男婴给自己当儿子。到了夏天,男婴的两个姐姐主动找上门来,愿意  
一分钱不要,给她当女儿。起初,因家境贫寒,养活不了三个孩子,老公劝她放弃收养。后来,但他们知道姐妹俩的父母已被遣返回北韩时,他们的心软  
了......消息传出后,常有北韩遗孤找上门来。2006年秋天,劳秀玉“被迫”收养了第十名遗孤后,只得带上年迈的老母亲举家逃离已经一贫如洗的老  
家,来到湖北省公安县,用买房子的钱租下了六亩水稻田,希望收获的稻米能填饱全家人的肚皮。  
 
 
为了拍这张全家福照片,老秀玉和她的老公及十个收养的孩子都穿上了最鲜亮的衣服,整整打扮了两个小时。老母亲因为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被留在了屋里。这张唯一的-全家合影,后来被当作艺术品,搞搞的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223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3  
 
 
老秀玉和五个最小孩子一同就寝,无论初夏秋冬,她们永远盖这床旧棉被。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345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4  
 
 
稻米尚未收获,勤劳和半饥半饱的日子已经抹光了她们的笑容。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346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5  
 
 
村里的孩子们都鄙视这些又穷又脏的北韩“流浪狗”,没有人和他们玩耍。因此,猪、牛等家畜是他们唯一的玩伴。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13347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6  
 
 
若日子难捱。就连年近七十的老母亲的情绪也日益烦躁,她经常用铁链拴住调皮捣蛋的孩子,将他们关在猪圈里,她从心里狠透这些把家吃穷了的孩子。孩子们也怕她。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22755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7  
 
 
不知是谁,又把一个婴儿送到劳秀玉的门口。劳秀玉一脸忧愁的对我说:“现在全家人连红薯稀饭都吃不饱,叫我拿什么养她?”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22756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8  
 
 
我问劳秀玉:“这十年里遇到过多少个你无力收养的孩子?”她说:“有五六十个吧。”我又问她:“这些孩子都上哪去了?”她含着眼泪告诉我:“政府不管。都让人贩-子带走了,买了。”(未完待续)  
 
 
<http://img.epochtimes.com/i6/906112227571002.jpg>[image: 高精度图片]bh319  
    6/14/2009 10:27:10 AM  
 
 
--  
 
 
 
 
-- 
※ 来源:.一路BBS yilubbs.com.[FROM: 130.203.0.0] 
 
※ 修改:.bdzs 于 Jun 14 15:46:35 修改本文.[FROM: 130.2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