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没有教育家的时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4-2009 08:5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刘洪波

一个没有教育家的时代 2009-02-03 22:49
分类:文章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同舟共进》杂志2009年第2期刊载“为教育把脉”的重头专题,呼吁“一场真正的变革”。
  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温元凯说: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都由当时的校长推动迈出了改革步伐。但90年代以后,哪一个大学校长、哪一所大学作出了真正的改革,“勇于改革的大学校长哪里去了”?
  是啊。透过近些年收费改革、扩大招生、并校扩建等看似轰轰烈烈的高校跃进运动,蓦然回首,我们真的没有发现“勇于改革的大学校长”。尽管有一个个“工程”在努力塑造“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却发现大学的精神已经陷落,不知道哪所大学体现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气质。
  90年代后,大学有一个所谓“思想淡出,学术凸现”的阶段。这到底是思想已经不是问题,还是思想已经不可能是一个问题呢?问题摆在这儿吧,但显然的是,与这一时代相应的便是“教育家淡出,教育官出场”,大学官场化加速度推进了。此后,衡量大学的已不是思想和学术的产出,而是论文数量、教授与学生的人数,还有营运收入。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感慨“灭史断其根,灭教绝其后”,指出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中最容易产生“恶”的东西在教育里结合,使教育失其本义,叫人民望而生畏。他说,“1990年代初,我接触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某些领导,听过他们的不少‘训话’。……在办大学的理念上他们僵化得很,可以说毫无现代意识可言。……他们利用手中的‘权’把教育商品化,把学校产业化,硬叫学校去‘创收’。”
  不难看出,权力在大学沉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驯服了大学管理,而且将大学放到创收的战场,同时又限制社会参与大学教育的形式与深度,从而确保大学成为精神上归顺权力,而行为上瞄准金钱的机构。
  中国科技大学另一位原校长朱清时的离任感言,大概可以部分地回答温元凯的问题。2008年9月,朱清时离任时说,不要问我做了什么,要问我没有做什么。他说,10年校长任职中,最初几年也跟大家一样争项目、争经费,争到后来忽然觉得,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让老师、学生安静地坐下来看书想问题。
  朱清时所说的争项目、争经费,无非就是大学向权力输诚,项目和经费掌握谁手,是明白的。项目和经费之争,代替了学校之为学校的基本问题。我想,教育家淡出,教育官出场,这既是一个遴选过程,也是一种生存需要。就遴选而言,教育家将不被选择,而服从官场逻辑的人将被选择;就生存而言,校长将只能在项目和经费之争中显示作为,为学校发展获取基本条件。可以说,遴选过程和生存需要,变成了迫使大学校长从教育家兑化为教育官的双保险机制,提着拉线的力量则是权力。
  中国的大学未能培养“大师”,这已是一个众所关注的问题。老教育家、80年代主持武汉大学的刘道玉说,这个问题实为不着要理。大学需要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大师,大师不是从学校直接培养出来的,而是要有天分,潜心治学才能成功。重要的是大学理念和体制问题,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是无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
  为什么没有了勇于改革的大学校长,因为从遴选过程和生存压力上,权力确保了“教育家淡出”。大学的理念和体制不能顺畅,也因为权力在其中利益攸关。
                                     2009-2-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