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振快:有关大饥荒的新谬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26-2014 14: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文链接:http://www.yhcqw.com/html/csl/20 ... AK6GE072E6F8DD.html
http://www.yhcqw.com/html/csl/2014/1111/6BIH.html

有关大饥荒的新谬说(一)

洪振快

2014年第11期 炎黄春秋杂志

——从四川官方数据看“营养性死亡”250万人的荒谬性







继2013年8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孙经先文章,称“三年困难时期”只有250万人以下的“营养性死亡”之后,今年9月22日,该报再次刊登署名“北原”的文章,称“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是“一种探索性质的错误”。注1 此类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突破良知底线的谬论一再出笼,并被视为“真相”加以推销,如不对其严加驳斥,将会是非混淆,谬种流传。在大饥荒研究中,孙经先用“学术”进行包装和伪装的所谓“研究”尤其起到混淆是非的作用,本文将用确凿的史实,驳斥其制造的谣言和谬论(以下简称“孙氏谬论”)。



一、“孙氏谬论”之结论:四川一省的死亡数据,即可证其荒谬



孙经先在《红旗文稿》2014年第2期刊发的攻击杨继绳的文章中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数学公式是不是正确,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这话没错。我们就按这个标准,来检验孙氏的“营养性死亡”在250万人以下、“‘饿死’(完全性饥饿死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的“研究”结论是否可靠。

1958—1962年间发生的饥荒,全国各地情况很不一样,差异非常大,非正常死亡最严重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甘肃、贵州等省,其中四川尤为严重,饥荒持续时间最长,非正常死亡人数最多。

关于大饥荒的争论,是从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公布的数字开始的。《年鉴》仅提供1959、1960年底总人口分别为67207万人和66207万人,刚好减少1000万人;《年鉴》未提供1960年死亡人数,只提供死亡率为25.43‰。1988年出版了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部三局编的《中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以下简称《汇编》),死亡率与《年鉴》完全一样,为25.43‰,死亡人数是16934400人。由此可知,《年鉴》和《汇编》的数据是一致的,《汇编》是《年鉴》数字的底本,它们都是公安部门的户口统计数据。《汇编》的全国总数,是各省加总的。根据《汇编》,四川省1959、1960年死亡人数分别为1409387人、3398274人。然而,这两个数字都是被缩小的死亡数字。

大饥荒期间,四川到底死了多少人?

上世纪80年代初,谭启龙任四川省委书记期间,曾让省委研究室整理有关材料,后成《四川省情》一书,于1984年出版。该书提供了部分年份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如1957年死亡84.6万人、死亡率12.06‰,1960年死亡364.7万人、死亡率53.97‰,1962年死亡94.6万人、死亡率14.62‰,其数据来源注明是“根据四川省公安厅1982年年底统计”。注2 但由于1958、1959、1961、1962年的数据未公布,四川大饥荒期间死亡情况仍未得其详。

1988出版的《中国人口·四川分册》是在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领导下组织编写的“中国人口”丛书中的一卷,该书提供了1950—1982年四川省人口的自然变动表,其1957—1962年的死亡人数分别为84.63万人、178.18万人、328.20万人、364.74万人、192.36万人、94.65万人,死亡率分别为12.07‰、25.17‰、46.97‰、53.97‰、29.42‰、14.62‰,可见其与《四川省情》是一致的,其资料来源标明是“四川省历年人口统计报表”。这意味着,四川公安部门和统计部门掌握的是同一套数据。

从《中国人口·四川分册》可以发现,1959年四川死亡人数高达328.20万人,而在《汇编》中仅为1409387人,两者相差将近187.3万人。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人口·四川分册》数据可靠,则《汇编》严重缩小了死亡数字。同样,1960年也缩小了24.9万余人。两年合计,缩小212万余人。

那么,为什么“根据四川省公安厅1982年年底统计”的《四川省情》,根据“四川省历年人口统计报表”的《中国人口·四川分册》,这两个代表四川官方的数字,与本来应该是根据四川官方上报的国家统计局、公安部公布的数字,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两套数据哪套更可信?

为此,需要搞清楚《四川省情》和《中国人口·四川分册》的数据源头。据《四川省志·公安司法志》介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村人口大批外流。不少地区出现浮肿病,一些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使全省人口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同时,有的地区和单位为多领粮食、多购副食品而浮报人口;部份地区为掩盖问题,弄虚作假,谎报人口。致使人口统计数字失实,1961年初统计中,全省短差人口上百万。”注3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61年冬至1962年4月,四川省公安厅“根据公安部的通知和中共四川省委指示”,对全省人口“以公社为单位,逐队逐户逐人地全面登记核实,然后层层统计汇总”,“弄清了全省从1954年以来历年的总人口数,人口出生数和死亡数,查清了人口统计上的差错数字”。注4


四川省1954—1961年人口变动核查表(档案,四川省统计局,1962年5—6月)



四川这次人口核查的详细数据,至今未见公开。但是,其档案已为研究者获得,香港大学教授冯客在其《毛泽东的大饥荒》一书中已有介绍注5,档案部分内容也已收入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大跃进—大饥荒数据库”。根据这份档案,可知四川省统计局在1962年5月—6月整理完成了一套人口变动核查表,对1954—1961年的人口数据进行了核实,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数据中存在“原报数”和“核实数”两套数据。

所谓“原报数”,应为公安部门原来逐年所报户籍人口数字;而“核实数”,则为此次全省人口核查所得的统计数字,不是户籍数字。将这两套数据与《汇编》《四川省情》和《中国人口·四川分册》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核实数”与《四川省情》《中国人口·四川分册》相符,这就证明它就是《四川省情》和《中国人口·四川分册》的资料来源;而《汇编》则与之不符,甚至比“原报数”还要缩小,如1959年死亡数字,《汇编》数为1409387人,“原报数”为2103147人,而“核实数”为3304430人,这意味着,1959年四川死亡人口经“逐队逐户逐人地全面登记核实”的结果(即“核实数”)是330.4万人,而原先各地所报数字是210.3万人(即“原报数”),但公安部的数字仅为140.9万人(即《汇编》数)。

表1 1958—1961年四川三种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

年份
       

总人口
       

增减数

《汇编》
       

原报数
       

核实数
       

核实-原报
       

核实-《汇编》

1958
       

7296.9万
       

71949491
       

70778526
       

-1170965
       

-219.0万

1959
       

7372.3万
       

71298824
       

68972782
       

-2326042
       

-475.0万

1960
       

6854.0万
       

68110216
       

66198348
       

-1911868
       

-234.2万

1961
       

6467.3万
       

64672499
       

64591786
       

-80713
       

-8.1万

4年平均
       

6997.6万
       

69007758
       

67635361
       

-1372397
       

-234.1万



年份
       

出生人数
       

增减数
       



《汇编》
       

原报数
       

核实数
       

核实-原报
       

核实-《汇编》
       



1958
       

2248196
       

2248196
       

1701515
       

-546681
       

-546681

1959
       

1876748
       

1672335
       

1167392
       

-504943
       

-709356

1960
       

1093339
       

1093339
       

792955
       

-300384
       

-300384

1961
       

773371
       

773371
       

772508
       

-863
       

-863

合计
       

5991654
       

5787241
       

4434370
       

-1352871
       

-1557284
                                               



年份
       

死亡人数
       

增减数

《汇编》
       

原报数
       

核实数
       

核实-原报
       

核实-《汇编》

1958
       

1260447
       

1291705
       

1781832
       

490127
       

521385

1959
       

1409387
       

2103147
       

3304430
       

1201283
       

1895043

1960
       

3398274
       

3398238
       

3647368
       

249130
       

249094

1961
       

1859696
       

1859696
       

1923631
       

63935
       

63935

合计
       

7927804
       

8652786
       

10657261
       

2004475
       

2729457

上述1961年四川人口普查,是“以公社为单位,逐队逐户逐人地全面登记核实”为基础,“然后层层统计汇总”,即从公社到县,从县到专区,逐级统计上报,最后汇总到省里。档案中另有四川18个地级单位的人口统计数据,其中死亡情况如下:

表2 1954—1961年四川各市、专区、自治州死亡人数表

单位:人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全省总数
       

557900
       

616750
       

714998
       

846320
       

1781832
       

3282022
       

3647368
       

1923633

重庆市
       

47295
       

40071
       

64018
       

43569
       

74686
       

108649
       

103190
       

94799

成都市
       

13424
       

14556
       

14109
       

17576
       

21778
       

24944
       

31967
       

31613

自贡市
       

2040
       

2071
       

2805
       

5153
       

10295
       

12227
       

14613
       

14794

江津专区
       

48613
       

48942
       

53313
       

65809
       

116438
       

176506
       

211740
       

179088

万县专区
       

36836
       

38837
       

46083
       

60585
       

145226
       

344232
       

287942
       

97942

涪陵专区
       

37523
       

42465
       

48404
       

61530
       

128892
       

442096
       

397273
       

130038

内江专区
       

44777
       

57708
       

67613
       

89583
       

232458
       

364494
       

493347
       

208213

宜宾专区
       

67212
       

81075
       

80420
       

95201
       

195741
       

267683
       

469436
       

347468

乐山专区
       

58466
       

64277
       

49231
       

50220
       

116093
       

214205
       

285121
       

121552

温江专区
       

34499
       

36979
       

42673
       

56153
       

123382
       

260999
       

266521
       

130599

绵阳专区
       

55586
       

65010
       

78435
       

99935
       

242455
       

354816
       

377061
       

185180

南充专区
       

37944
       

45427
       

54393
       

72535
       

158923
       

251824
       

273473
       

135625

达县专区
       

55204
       

58283
       

61148
       

76368
       

131636
       

298210
       

229666
       

112936

雅安专区
       

7166
       

7395
       

8670
       

11868
       

21357
       

65120
       

54493
       

34681

西昌专区
       

11315
       

13654
       

11102
       

22422
       

39846
       

59428
       

87098
       

52382

阿坝自治州
       


       


       

7386
       

4933
       

5748
       

9026
       

11388
       

10466

甘孜自治州
       


       


       

8474
       

5268
       

5360
       

5274
       

4908
       

7715

凉山自治州
       


       


       

16721
       

7612
       

11518
       

22289
       

48131
       

28542

说明:此表中1959年死亡总数比表1少22408人,原报表中有改动(成都市死亡人数),且《中国人口·四川分册》等均以此为准,故下文采用此数。

从中可以看出,死亡总数与上文“核实数”相符,所以这份表格应该就是各地的死亡人口统计表。各市、专区、自治州所属各县的详细数据,目前还未看到相关档案,为此,笔者费时数月,在国家图书馆查找地方志,拟按1960年四川行政区划将数字拼凑完整,努力的结果,是发现虽有部分县志有意回避而未记载1958—1962年的完整死亡数字,但仍有113个县的记载是完整的,占1960年四川173个县级单位的65%,即约2/3。根据县级数字加总,有几个各县数字完整的专区、自治州,如雅安专区、凉山自治州等,结果显示与上表的总数相符,这就证明,上述数字是各县汇总的结果。一个县内部的死亡情况,目前所知以涪陵专区彭水县档案资料最全,研究者根据档案也了解到县内58个公社的具体数字,当年部分公社、管区(如龙洋公社岩角管区)的人口核查数字还完整保留着,从中可以了解到“以公社为单位,逐队逐户逐人地全面登记核实”的具体情况。注6

由此,则四川在大饥荒期间的人口死亡数字已经确凿无疑,1958—1962年死亡人数分别为178.18万人、328.20万人、364.74万人、192.36万人、94.65万人,合计1158万余人。那么,这些死亡人口中有多少属于非正常死亡呢?

杨继绳先生以1955—1957、1963、1965—1966年6个年份的平均死亡率为正常死亡率,超出正常死亡率的为非正常死亡,计算的结果是非正常死亡约797万人。

据档案中的“核实数”,四川省1954—1957年死亡人数分别为55.8万、61.7万、71.5万、84.6万人,1957年已有明显的非正常偏高。如果以1955—1957年平均每年死亡72.6万人为正常死亡,则1958—1962年的非正常死亡为795万人;即便以1957年的偏高数字为正常死亡,1958—1962年的非正常死亡也有735万人。

此外,四川大饥荒期间的非正常死亡还有其他算法。如人口专家李若建根据1953、1964年两次人口普查期间各年龄组的人数变化及生存概率,推算四川省“大跃进”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其结论是:“如果把四川省人口作为一个封闭人口看,非正常死亡人数不超过752万人。扣除50万左右的外流人口,四川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不会超过700万人。”注7 这里所说的“不会超过700万人”,实际是指大约(但不会高于)700万人。其据以计算的1957年四川省人口死亡率12.07‰,恰好与上述“核实数”计算所得死亡率相同。因此,其结论是比较可信的。



四川省彭水县1961年人口普查登记表   该登记表证明了大饥荒的残酷性,大部分人于1960年死于浮肿、干瘦病,全家人饿死的“绝户”情况并不鲜见。

由上可知,以不同方式推算,四川大饥荒期间的非正常死亡总数相近,应该是七八百万人。至于非正常死亡的方式,除了因浮肿、干瘦死亡外,还有吃观音土(白膳泥)胀死、中毒死、累死、打死、逼死、折磨死等各种各样的情况。

仅四川一省情况,即证明孙经先的所谓“研究”结论已经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其荒谬已显而易见。必须说明的是:四川的上述数字,是人口死亡统计数字,与人口迁移等因素无关;该数字是“逐队逐户逐人地全面登记核实”得到的(即“核实数”),并不是公安部门原来申报的户口统计数字(即“原报数”)。这就证明,孙经先以所谓人口迁移中户籍重报、注销、漏报、补报等原因解释“人口异常变化”,并由此得出“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只有250万人以下的“营养性死亡”是如何荒诞,因为根据上述四川省死亡数字,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只有250万人以下的“营养性死亡”的结论,而这还只是四川一省的情况。



二、“孙氏谬论”之论据:漏洞百出,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将严肃的历史变成数字游戏



孙得出“营养性死亡”250万人以下的荒谬结论,与其论证逻辑有关。因此,不揭示其论证逻辑的荒谬,孙及其支持者仍会认为没有受到“实质性质疑”。

表3 孙氏所谓1954—1982年我国人口异常变化数注8

                                                                       单位:人


       

A栏
       

B栏
       

C栏
       

D栏
       

E栏

年份
       

岁末人口数
       

人口总数

增长数
       

人口自然

增长数
       

人口异常

变化数
       

人口异常变化累计数

1953
       

58796
       


       


       


       

0

1954
       

60266
       

1470
       

1466
       

4
       

4

1955
       

61465
       

1199
       

1233
       

-34
       

-30

1956
       

62828
       

1363
       

1270
       

93
       

63

1957
       

64653
       

1825
       

1479
       

346
       

409

1958
       

65994
       

1341
       

1124
       

217
       

626

1959
       

67207
       

1213
       

677
       

536
       

1162

1960
       

66207
       

-1000
       

-304
       

-696
       

466

1961
       

65859
       

-348
       

249
       

-597
       

-131

1962
       

67295
       

1436
       

1794
       

-358
       

-489

1963
       

69172
       

1877
       

2270
       

-393
       

-882

1964
       

70499
       

1327
       

1927
       

-600
       

-1482

1965
       

72538
       

2039
       

2026
       

13
       

-1469

1966
       

74542
       

2004
       

1928
       

76
       

-1393

1967
       

76368
       

1826
       

1927
       

-101
       

-1494

1968
       

78534
       

2166
       

2121
       

45
       

-1449

1969
       

80671
       

2137
       

2076
       

61
       

-1388

1970
       

82992
       

2321
       

2114
       

207
       

-1181

1971
       

85229
       

2237
       

1954
       

283
       

-898

1972
       

87177
       

1948
       

1910
       

38
       

-860

1973
       

89211
       

2034
       

1842
       

192
       

-668

1974
       

90859
       

1648
       

1574
       

74
       

-594

1975
       

92420
       

1561
       

1438
       

123
       

-471

1976
       

93717
       

1297
       

1178
       

119
       

-352

1977
       

94974
       

1257
       

1138
       

119
       

-233

1978
       

96259
       

1285
       

1147
       

138
       

-95

1979
       

97542
       

1283
       

1125
       

158
       

63

1980
       

98705
       

1163
       

1160
       

3
       

66

1981
       

100072
       

1367
       

1440
       

-73
       

-7

1982
       

101654
       

1469
       

1461
       

8
       

1

孙根据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秘密”,从而揭开了他人所不知道的“真相”。这个所谓的“秘密”,是表3中D栏所示的“人口异常变化数”。A栏人口总数抄录自《年鉴》;B栏指该年相比上一年的人口总数增减;C栏指当年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得到的人口自然增长数。按照“人口平衡公式”,即在不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当时国际移民很少,所以从全国层面可以忽略),按道理B栏数字应与C栏相等,但实际上出现了不相等的情况,即D栏所示的“人口异常变化数”(D=B-C)。孙称,合理解释这个“人口异常变化数”,是揭开1960年总人口比1959年净减少1000万的“秘密”之关键。为此,他发明了E栏,即以D栏加上E栏上一年的数字,得到一个“人口异常变化累计数”,他称自己“发现”了“秘密”,就是E栏在1960年及之前为正值,之后变为负值,直到1982年归零。他这样解释该“现象”:

一,由于工业发展和“大跃进”,1954—1959年(因为E栏中1955年为负值,解释不通,所以改为主要是1956—1959年)有3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市镇,在这一过程中出现1162万(即E栏1959年数字)的重报(或虚报)户籍人口,即双户口(户口从农村迁入城镇,但在农村没有注销户口)。这是所谓“第一个基本结论”。

二,1958年1月《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后没有实施,到“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才得以实施,1964年实行人口普查,上述1162万人在1960年到1964年被注销。这是所谓“第二个基本结论”。

三,1960年下半年到1964年由于大规模精简城镇人口,3000万人以上的城镇人口被精简回农村,这一过程中有1482万人(即E栏1964年数字)没有及时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成为没有户籍的人。这是所谓“第三个基本结论”。

四,上述漏报户籍的1482万人在1965年至1982年间重新登记了户籍(由于1979年数字已很小,有时也称是1965—1979年)。这是所谓“第四个基本结论”。

孙认为,由于上述二、三原因,造成1960—1964年户籍减少2644万(1162万加1482万)人,这些减少都仅仅是统计数字的减少,而不是实际人口的真实减少,由此得出结论:1960年人口统计数据减少1000万中,有696万(即D栏1960年数字)是由于人口迁移造成的,与人口死亡无关。由此进一步推论:根本没有什么大饥荒,所谓的“大饥荒”,实际上是由人口迁移过程中户籍重报、注销、漏报、补报造成的,所以“饿死三千万”是一个人为制造的“重大谣言”。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1959年净减少1000万人是由饥荒引起的,主要是死亡人口过多及死亡漏报所致。孙用上述逻辑反驳其他研究者。

孙的上述“论证”,包装得很“学术”,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完全脱离实际,其对“人口异常变化”的解释完全不符合历史实情:

第一,以不可靠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信。

学术研究必须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在使用数学工具进行推理、演算之前,至少得把有关数据弄准确,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在不可靠的数据上推演,无论你数学能力多么强,都得不到符合实际的结论。孙号称数学家,却连这样简单的常识都不遵循。

孙的“论证”,是以《年鉴》数据为前提的。这个数据是否准确,严谨的研究应先追究其来源,考证其准确性。全国统计数字是由各省汇总而成的,全国总人口一年中减少1000万人,到底是哪些省份减少的?实际上,一旦深入各省,问题就会变得明朗。以下是人口变动最大的5个省,从中可以看出,光是四川,一年中人口就减少了518万余人,加上安徽减少约360万人,两省导致的总人口减少已达878万人,已经接近全国减少1000万人的数字,因此,破解全国减少1000万人的谜团,关键是解开四川和安徽人口减少之谜。

表4 《汇编》数据显示的“人口异常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地域
       

1959年

总人口
       

1960年

总人口
       

总人口

增加数
       

1960年人口变化
       

人口异常变化数

自然增长数
       

净迁移(迁入-迁出)
       

总变化数

全国
       

67207
       

66207
       

-999.9
       

-304.1
       


       


       

-695.8

四川
       

7372.3
       

6854.0
       

-518.3
       

-230.5
       

12.1
       

-218.4
       

-299.9

安徽
       

3445.5
       

3085.6
       

-359.9
       

-127.1
       

-86.7
       

-213.8
       

-146.1

河南
       

5040.0
       

4846.3
       

-193.7
       

-125.3
       

-11.0
       

-136.3
       

-57.4

山东
       

5402.5
       

5219.1
       

-183.4
       

-21.7
       

-114.4
       

-136.1
       

-47.3

湖南
       

3711.9
       

3589.4
       

-122.5
       

-36.0
       

-53.1
       

-89.1
       

-33.4

5省合计
       

24972
       

23594.4
       

-1377.6
       

-540.6
       

-253.1
       

-793.7
       

-584.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9、10、268、280、991、994、995、997、1000页。

根据表4,可知按照《汇编》,当年全国“人口异常变化”-696万人中,5省占到-584万人,其中仅四川就占-300万人,占到全国总数的43%,全国“人口异常变化”主要是四川及安徽等数省的问题。

但是,四川的人口数字,已如表1所示,存在三种情况,《汇编》数是一个严重不符实情的数字,是不能采信的。比对《汇编》数与“核实数”,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1. 出生数方面:1958—1960年,《汇编》数比“核实数”多报出生155.6万余人(其中1959年多报最多,约71万人)。

2. 死亡数方面:1958—1960年,《汇编》数比“核实数”少报死亡约266.6万人。其中1959年少报最多,四川省内各地区已经向公安厅少报120万余人,四川向中央报告时再减69万多人,造成一年内就少报189万多人的严重漏报现象。

从1954年到1960年,四川因为多报出生、少报死亡,造成了500多万的统计数字误差,这导致了在与历年总人口比较时,出现了所谓的“人口异常变化”。在《汇编》中,四川总人口1960年比1959年净减少达518.3万人,而自然增长仅减少230.5万人,而该年四川人口迁入多于迁出,这里面的“人口异常变化”已达约300万人。《汇编》中的四川人口数字之不可靠,由此可见一斑。

安徽方面,《汇编》显示1958年末总人口为3426.7万,1961年末为2987.7万人,1959—1961年三年中净减少人口439万人。而自然增长方面,三年净减少仅为103.5万人,加上迁移方面三年迁出人口76.8万人,其中存在258.7万人严重的“人口异常变化”。就目前公开的资料,这里面1960年少报死亡人口确凿无疑。《汇编》显示安徽1960年死亡人口是1638422人,而《安徽省志·人口志》显示安徽省公安厅掌握的数字是2218280人,少报了约58万人。这个2218280人的数字,《汇编》中作为“调整数”列入,应该是后来安徽向公安部提供的。

表5 《汇编》中的1959—1961年安徽人口数据

单位:人


       

总人口(万)
       

出 生
       

死 亡
       

自然增长
       

净迁移

1959
       

3445.5
       

678238
       

570080
       

108158
       

128855

1960
       

3085.6
       

367140
       

1638422
       

-1271282
       

-866883

1961
       

2987.7
       

372151
       

244420
       

127731
       

-30357

3年合计
       


       

1417529
       

2452922
       

-1035393
       

76838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8—11、278—281、991页。

四川、安徽的例子证明,《汇编》中的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在此基础上推算出来的所谓“人口异常变化数”本身就离事实甚远,孙并在这个“人口异常变化数”基础上再推出所谓的“人口异常变化累计数”,又在此“累计数”的基础上做出所谓的四个“基本结论”,这些“结论”之脱离实际、毫无学术价值,就不言自明了。而孙在研究中,连核实《汇编》中的数字差异(如安徽),以及《汇编》数字与各省提供的数字(如四川)哪个更符事实都没有做,其“研究”之不严谨、不可靠,也是不言自明。

第二,孙所称的“人口异常变化”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也不是孙的“新发现”,而是公安部早就注意到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并因此导致了1964年人口普查。

孙称“人口异常变化”是自己的“新发现”,这是不扎实研究历史而自我标榜的可笑现象。

公安部掌握的人口数据是各省上报的,像四川1960年出现了总人口减少518.3万、“人口异常变化数”近300万人的情况,难道公安部就没有看出来?也不去追问为何产生这种情况?据《四川省志·公安司法志》介绍,四川1961年冬至1962年4月进行的核查,是四川省公安厅“根据公安部的通知和中共四川省委指示”,才对全省人口进行核查的。由此可知,该次核查是公安部的要求。公安部为何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合理的推测,便是因为发现了上述人口数字异常情况,才要求四川方面核查的。

《安徽省志·公安志》也提到:“1959年至1960年,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全省户口管理工作发生了一些失误。特别是农村人口变动统计数字严重失实。”注9 所谓“农村人口变动统计数字严重失实”,也是注意到了人口数字变化异常情况。

1963年11月16日,公安部向中央、国务院呈递报告,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于当月20日向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人委,西藏工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组发出这份报告。该报告说:

现在各地人口数字不准确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江西、甘肃两省,今年上半年进行了人口普查,查的结果,江西的总人口,比原来报的少了20万,占1%,甘肃少了27万,占2.2%。根据上半年统计,全国自然增加的人口为1204万,但是,总人口只增加825万,少了379万。河南省总人口的增加数,比自然增加人口少了42万,山东少了36万,新疆少了6万,其他各省都有类似情况。

总人口的增加比自然增加少的原因,除了统计工作中的差错之外,主要是一些基层单位过去多报了人口。多报人口现象,前几年比较严重,1961年后,逐年有所减少,但始终没有彻底清除,现在全国6亿8100万人口中,估计还有1%至1.5%的虚数。

公安部上述报告呈递上去后,次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即向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人委,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国家统计局转发该报告,里面说:“几年来,很多地区的人口数字忽高忽低,不够准确,有些地区还相当严重,给国家计划经济造成一些困难。”“这几年的人口数字为什么总是搞不准确?除公安机关对这项工作抓得不够,很多公社、大队没有专人负责以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现在很多物资的分配是按人口计算,有些社、队、企业,甚至某些县,为了‘小集体’和个人利益多报人口,多分物资;二是有些地区为了某种‘需要’,随意指使统计单位多报或调整人口数字,很不严肃。”“这种情况,必须迅速改变。中央已决定在明年6月底进行全国人口普查。”

由此可知,1964年的人口普查,主要就是为了查清“人口异常变化”情况,以消除公安部报告中所说的“多报人口现象”,避免“给国家计划经济造成一些困难”。孙不了解这些情况,还自称“人口异常变化”是自己的“新发现”。

第三,“人口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多报出生、少报死亡,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上述公安部的报告说明,公安部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人口异常变化”的事实是清楚的,对于原因,公安部的报告主要归结为多报人口,原因是在物资靠计划分配的情况下,多报人口可以多获物资。公安部报告中详细列举了各省情况:

不少基层干部为了多领布票等东西,他们就有意多报人口。例如,甘肃省秦安县西川公社,62年底人口统计时,各大队多报681人,公社多报571人,共多报1252人,占全社总人口16.6%。今年上半年多领布票4945尺,棉证343斤,该社川口大队文书宋国宗一人就贪污布票176尺,棉证12斤8两。江西省吉水县今年3月普查时,查出各社、队过去多报5000余人,占总人口2%。该县枫江区,62年6月底多报642人,冒领布票1900余尺,仅区委书记周雨顺就贪污1000余尺。这个县普查后,6月底人口统计时,各社、队又多报2000余人。安徽省淮南市郊区耿集公社的谷湖等四个大队去年10月以来,多报出生74人,冒领布票1258尺,糖148斤,棉花74斤。河南省信阳专区今年上半年检查,共查出基层单位多报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1.7%,几乎每个大队都有多报人口。光山县晏河公社群生六队实有786人,上报为1291人,多报了505人。有些县也多报人口,湖北省黄陂县,1953年人口普查时,实有719000人,县长示意报为819000人,多报10万,至1960年才查出纠正;61年统计时,县委示意公安局多报35000人;去年底,该县程志德副县长又指示公安局多报6500人。江西省永新县副县长王承安,今年普查后还要公安局多报2000余人,公安局不同意,他批评说:“是我听你的,还是你听我的”,结果还是多报了2000人。(作者按:原档案中数字均为中文数字,为全文统一及阅读习惯改为阿拉伯数字)

公安部报告强调“人口变动异常”是多报人口,这点出了事实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地方官员瞒报、漏报死亡人口(如上文四川情况),公安部报告中没有提及,但未必不知情。

从地方看,四川、安徽二省“人口变动异常”情况最严重,官方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认识也是一致的。

《四川省志·公安司法志》介绍该省1961年冬至1962年初的全省人口核查原因时说:“有的地区和单位为多领粮食、多购副食品而浮报人口;部分地区为掩盖问题,弄虚作假,谎报人口”,“致使人口统计数字失实”。注10 所谓“部分地区为掩盖问题,弄虚作假,谎报人口”,显然是指地方官员为了掩盖大饥荒的严重问题,减少自己的责任,而有意弄虚作假,“谎报”实即隐瞒死亡人口。从核查结果来看,如上所述,仅1959年一年就瞒报了120万人,1958—1961年共瞒报200万人。而“浮报”,则是为了“多领粮食、多购副食品”,而多报出生人口或虚报不存在的人口,仅1959年就多报出生50余万人,1958—1961年共多报出生人口135万余人。因隐瞒死亡人口和多报出生人口,“致使人口统计数字失实”。核查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安徽,《安徽省志·公安志》在说明1959—1960年“农村人口变动统计数字严重失实”之后,也解释了其原因:“当时,外流人口激增,非正常死亡情况严重。但是,在户口变动登记中,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在城镇,由于粮、油、棉等计划供应物资紧张、户口划分过大等原因,致使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松弛,虚报、多登记户口现象严重,以致全省统计数字失实。”注11 这段话表明,安徽官方对“农村人口变动统计数字严重失实”的原因是清楚的,主要是“非正常死亡情况严重”而没有在户口变动登记中反映出来,实即瞒报死亡人口,以及为了多得计划供应物资而“虚报、多登记户口”。

关于虚报人口的原因和具体做法,1964年11月27日新华社《内部参考》对石家庄在该年人口普查中发现的“半数以上的大队虚报人口”问题的报道有代表性。内参说:“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在人口普查工作中,共发现有虚报人口问题的生产大队2435个,占大队总数的55%,共多报人口110500人,占总人口的2.22%。无极县207个大队中,203个大队虚报人口,多报21312人,占该县总人口的7.41%。新乐县正算公社正算大队多报414人,占该村总人口的15.4%。虚报人口,几乎百分之百是基层干部为了多留口粮或多分国家物资而搞的。他们虚报人口的手段大体有五种:多报出生;少报死亡;迁出不销;假立户头;大、小队干部往下分摊虚报人口任务或层层加码。”该报道表明,虚报人口的主要手段是多报出生、少报死亡,目的“几乎百分之百是基层干部为了多留口粮或多分国家物资”。这是1964年人口普查时查出的结果,载在新华社内参里面,没有理由怀疑其可靠性。

在大饥荒期间,农村人口为了获得粮食以增加生存机会,瞒报死亡是不得已的举动。各地档案中,多有死亡不销户口而冒领粮食的记载,如1962年1月11日甘肃省委转发的报告中说:经过普查核实发现,“这次全省查出了人死了不销户、粮关系继续买粮的事件达二千多起”;四川民政厅涪陵工作组1962年1月30日的一份报告说:涪陵“死人不报活人吃死人粮等情况相当严重”;等等。注12

了解上述历史实情,再回过来看表3的D栏反映的“人口异常变化”,对其中的规律就可以有合理的解释:从1954年到1959年总体呈正数增长,主要原因应是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之后又实行棉、油等统购统销,计划物资控制趋紧,地方上为了多得物资而多报出生、虚报人口所致;1960年起转为负数,主要是1959年全国范围进入大饥荒后非正常死亡人口急剧增加,地方官员为了推卸政治责任而瞒报死亡人口所致;到1965年基本趋零,是因1964年进行了人口普查,多报和漏报都被注销,从而归零。从1965年起,总体上又转为正值,这说明由于粮油棉布等计划供应的政策没有改变,多报出生以获得计划物资的动力仍在,普查过后重新出现,故而该现象一直存在,直到1982年人口普查又重新注销、归零。因此,“人口异常变化”的数字,与历史事实紧密贴合,其阶段性和1964、1982年的人口普查相关,与孙的所谓户籍人口迁移原因无关。

从“人口异常变化”的数字大小来看,1965年前有两个顶峰:一个是1960年-696万人,占总人口之比为1.05%,这一误差,从四川的情况看,是此前数年多报出生、1959年开始大规模非正常死亡被瞒报引起;第二个顶峰是1964年,为-600万人,占总人口0.85%,这主要是该年人口普查查出此前数年多报出生、漏报死亡人口所致。

综合言之,无论是1960年还是1964年的“人口异常变化数”,占总人口的比率不过1%光景,是因此前的多报出生、少报死亡所造成的误差,均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也没有超过公安部报告中列举的各地严重情况,深入历史实际,不难得到解释。而孙却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提出一个毫无道理、脱离实际的“人口异常变化累计数”(E栏),并以此为基础,认为不存在大饥荒,“人口异常变化”是由人口迁移中的户籍重报、注销、漏报、补报造成的,这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荒谬见解。

孙经先关于户籍重报、注销、漏报、补报的“论证”漏洞百出,经不起检验,限于篇幅,此处仅例举一二以证其谬。如孙的“第二个基本结论”,称1958年1月《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后没有实施,到“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才得以实施。《安徽省志·公安志》明确记载:“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安徽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采用各种形式对《条例》进行广泛宣传,并逐步在城镇建立健全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更正等7项登记制度,在农村实行常住人口登记和出生、死亡、迁出、迁入等4项变动登记制度。”注13 可见《户口登记条例》颁布而未实施是孙的臆想。



三、“孙氏谬论”之手法:为了掩盖历史真相,不惜随意“抹掉”675万死亡人口,缺乏基本的史德



孙在提出上述一套人口迁移中的户籍重报、注销、漏报、补报的“理论”时,无法解释另一个事实:即1960年的高死亡人口和相应的高死亡率。根据《年鉴》和《汇编》,1960年全国人口死亡16934400人,死亡率25.43‰。实际死亡人口当然更多,因为安徽一省即少报约58万人。即使仅以死亡1693万人来计算,它比灾前的1955—1957年每年死亡700万人上下,比灾后各年(1962—1982年,除1964年外)死亡均在700万人以下,仍存在非正常死亡约1000万人的事实,其“营养性死亡”在250万人以下的结论,关于户籍重报、注销、漏报、补报的论据都无法成立。为此,他采取了“抹掉”这些死亡人口的“策略”,通过调低1960年死亡率的“办法”,让675万死亡人口无端消失。且看他是怎么做的。

网友chenqin在知乎网上发文,揭露孙之“策略”,如下图(图A、B)



A.多削死亡率的情况



B.少削死亡率的情况



孙将1960年的部分死亡率“调整”到1954—1958年,最终1960年的死亡率由25.43‰被“调整”为15.55‰,下降了9.88‰,调低了38.85%,死亡人数减少到1018万人,无故减少675万人。这675万人被孙当作1954—1958年间的“死亡漏报”,这些“死亡漏报”又在1960年全部“补报”,这样全国统计数据中1960年死亡的1693万人就有675万是1954—1958年的,而不是1960年死亡的,这样饥荒也就没有了。那么,孙的这种“调整”,依据是什么呢?孙说:“我们把1954—1958年期间死亡漏报率暂定为12%,这是保守的估计(按照科尔和蒋正华先生的估计,这一期间的死亡漏报率高达40%以上)。如果我们把这一期间死亡漏报率由12%继续向上调整(我们倾向于这样做),则1959—1961年期间的死亡率就要继续下调。”注14之所以要定为“12%”,是必须定为这个数字:因为如果调低太多,则1960年死亡率比其他年份还要低,这显然脱离实际太远,欺骗马上被揭穿;但如果调低太少,又达不到减少(死亡漏报)675万人的目的;于是,经过屡次试验,孙将之定为“12%”。然而,这个“12%”有什么依据?实际上完全没有依据,就是孙需要,于是他就“创造”出来,并将之当作“历史真相”。

网友chenqin总结说:“为了削平60年的死亡率高峰,孙先生创造了一个没根据的概念——死亡漏报、补报;创造了两个不存在的参数——54—58年每年漏报12%,在60年一次性补回。但事实上,这三个条件既没有根据,又对结论有极大的影响,它们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任何结论。孙经先只是在经过大量调试之后,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结论的一组数据。按照孙的‘模型’,别说削平60年死亡率了,再狠心点,孙甚至可以声称59—61年的死亡全部来自解放前的死亡漏报(把59-61的死亡率波峰给填到解放前去),因此三年里一个人都没死。”注15

孙的“创造”,存在种种问题:比如,按孙的这一“创造”,因存在死亡漏报,则其前述人口迁移中的户籍重报、注销、漏报、补报的数字全部需要调整,所谓的四个“基本结论”都要调整、重新算过,而这,正是杨继绳质疑他忽略死亡漏报造成谬误的理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孙又在“调整”的基础上推出“经调整的人口异常变化数”。比如,调整后1960年出生率21.21‰,死亡率15.55‰,自然增长率5.66‰,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长371万;又比如,调整后1964年的“人口异常变化数”达到-1482万人,1965年达-1470人,1964年的人口普查,已经注销了此前人口数据问题,基本上已归零,孙居然“创造”出将近1500万的“人口异常变化数”,那岂不是说1964年的人口普查等于白费力气,没有解决人口数据存在的问题,反而扩大了问题?

此外,孙的这一“创造”,完全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孙在全国数据上做文章,因全国数据没有参照,问题被掩盖,一旦将其落到地方,问题马上就会显现出来。比如四川,历年死亡数据已如上述,假如孙所说为实,那么1960年死亡364.7万人就要减少,因为其中有不少来自1954—1958年,问题是,四川1959年死亡328.2万人,无论孙怎么调,都不能既把1960年调低,又把1959年调低,这样四川数百万的非正常死亡就无法否定。四川数百万的非正常死亡无法否定,其“营养性死亡”在250万人以下的说辞仅四川一省就可戳穿,其谬误也就不言自明了。这种随意“调整”死亡率和死亡人数的做法,说穿了就是一个为了预设的结论之需要而采用的数字游戏。然而,在人命关天的大问题上缺乏对历史事实的基本尊重,随意玩弄数字游戏,正说明其缺乏基本的史德。



四、“孙氏谬论”之意图:掩盖真相、混淆是非,拒绝历史反思



1958—1962年发生的大饥荒,由于档案未全面公开,真相仍未完全揭示,也留下了一些争议的空间。以大饥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口总数而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为两三千万人。据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提交给2007年9月在延安召开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的论文介绍,国内外学者根据户口数据和1982年10月起陆续公布的1953、1964、1982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及1‰生育率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关于大饥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也称超线性死亡)人数的估计,从1500万到4000多万人不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党和政府部门的出版物和官员个人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提出,“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1989年);《中国人口(总论)》认为,1960—1962年三年中“非正常死亡人口总数约为1858万人”(199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盖隆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达到4000万人”。

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人口学家蒋正华认为,“在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总人口约为1700万人”;李成瑞自己认为,在1958—1963年间,“超线性死亡人口(即非正常死亡人口)为2158万人,约为2200万”;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兼任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彭希哲认为,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约为2300万;任职于上海大学的学者金辉,认为“非正常死亡的绝对数字,低限值也在4000万之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树基认为,1959—1961年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250万”;中山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李若建认为,三年困难时期因饥荒而死亡的人口数在1530万到2470万之间;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三年的大饥荒造成的人口过量死亡至少要超过1530万”;党史专家韩钢表示,“个人对二千万以下的数字都持怀疑态度”。

国外学者方面,美国人口与人口学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斯利·科尔认为超线性死亡为2700万人(1984年);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朱迪斯·班尼斯特认为非正常死亡为3000万人(1987年);费正清认为约有2000万到3000万人由于缺乏营养在饥荒中丧失;麦克法夸尔认为非正常死亡人数有1600万到2700万人。注16

上述数字,均指因大饥荒而导致非正常死亡,人口出生减少等损失未计在内,其数大多认为在1000万到3000万人不等。

李成瑞文中没有提到的还有两个代表性观点:一是杨继绳认为非正常死亡3600万人,一是香港大学教授冯客认为“非正常死亡人数被确认为不少于4500万”。

从上述总结来看,大饥荒导致两三千万人非正常死亡是主流,而且这是经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些研究者认为非正常死亡总数在3000万或以上,目前还未能得到档案的证实或证伪,只能算是个人学术观点。对个人学术观点可以商榷,但不能背离史实太远。以孙经先为代表的一类人,“研究”认为只有250万人以下的“营养性死亡”,如此背离史实的荒谬“研究”结论能够出笼,并得到支持和广泛传播,实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

大饥荒中发生严重死人事件的各地干部,在后来的追查中,大都承认了自己的罪恶,比如,1960年12月5日,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张仲良在西北局书记处会议上做检讨时承认自己“确实造成了罪过”注17,1961年1月7日,凤阳县委书记处书记赵玉书代表县委在五级干部扩大会议上的检查材料中承认“拿人命当儿戏,我们有罪”注18。然而,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意图否定曾经发生大饥荒的事实,他们漠视千万农民的生命权利,置他们的无辜死亡而不顾,仍试图用各种伪学术来掩盖历史真相,甚至“创造”出让人惊愕的“探索性错误”提法,其缺乏基本的学术良知和对普通老百姓生命权利的最基本的尊重已不言自明。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其意图无非是为了给某个人、某个时代辩护,因而不顾历史事实,意图掩盖真相、混淆是非,拒绝历史反思。



注释:

注1 http://www.cssn.cn/lsx/slcz/201409/t20140922_1336727.shtml该文作者署名“北原”,文后注明系安徽行政学院退休职工,文中称曾先后在蚌埠地委办公室和安徽省委办公厅工作。

注2 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著:《四川省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注3 《四川省志·公安司法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110页。

注4 同上,第110页。

注5 冯客:《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第294-295页,及第362页注解。

注6 见彭世华:《彭水县大饥荒人口非正常死亡报告》,《炎黄春秋》2014年第9期;彭世华:《粮食的历史》,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及2014年3月新版。

注7 李若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探讨》,《人口与发展》2012年第2期。

注注8 见孙经先:《关于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1959-1961)》,《经济纵横》2014年第5期。

注9 《安徽省志·公安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注10 《四川省志·公安司法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注11 《安徽省志·公安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注12 1962年1月11日甘肃省委转发省调整城市人口领导小组呈送省委并报西北局、中央核实城镇人口和粮食供应工作领导小组的《关于普查核实城镇人口和粮食供应工作的报告》(甘肃省档案馆91—4—407卷)。四川省民政厅涪陵工作组孙传学1962年1月30日“关于涪陵专区灾情和救灾情况报告”(档案)。

注13 《安徽省志·公安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注14 孙经先:《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注15 http://zhuanlan.zhihu.com/chenqin/19673836

注16 李成瑞、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研究述评》,《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256-261页。

注17 《张仲良同志在西北局书记处会议上的检讨》,甘发(60)265号,原件藏甘肃省档案馆,档案编号:1-办1-2-640,转引自转引自《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甘肃六十年代大饥荒考证》,武文军主稿,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2001年印,第102页。

注18 王耕今等编著:《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年)》,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责任编辑 黄 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