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轮台诏与历史问题决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1-13-2019 23:5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轮台诏与历史问题决议(上)

原创: 老编辑的亲密战友  红楼梦与毛选研究  2018-05-16





公元前140年1月19日,年仅16岁的刘彻在他无为而治的父亲刘启身后接过权柄成为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史称汉武帝。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卓著声名的皇帝在即位之初却并没有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权柄在握,神威赫赫,虽远必诛。

以聪明著称的他甫一上任便试图提出新时期大汉的指导思想,以儒家的《春秋公羊》、《天人感应》等替代无为而治,天下垂拱的黄老之学。然而在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那里碰了钉子。

窦太后是陪着文帝在平遥受过苦的老同志了,政治敏感性极强又能团结人,一看情况不对,三下五除二就拆除了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念头。年轻的皇帝连帮他主持工作的左膀右臂也没保得住,不明不白的死于狱中。

不过武帝是个明白人,老同志再厉害也毕竟老了,历经三朝、久已失明的太后并不会限制自己很多年的。于是一改最初奋发图强的模样,每日除了将日常工作事无巨细跟窦太后请示汇报外,只管驰骋畋猎、纵情声色;一副人畜无害,庸碌无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的样子,太后日渐放心,宗室也日渐拥护。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年轻的皇帝的位置由执行者变成了决策者。从窦太后“谁不支持黄老之学谁就下台”的严厉警告中缓过神来,决心拿太后的亲信开刀来烧自己的三把火。很快,太后在世时的两位亲信大臣被以“为太后治丧不够隆重”的名义治了罪,接着其余亲信也陆续被寻罪发落。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路线问题远不是处理几个干部那么简单。走了窦太后还有王太后,上有太后动之以当初立储不易之情,下有一班老同志、宗室晓之以搞好团结,下放权力之理的境况下;他能干的似乎也就只剩下了畋猎、宴饮式的垂拱而治。

意识到“权力并非看你处于什么位置而是要看多少人愿意听你的话”的皇帝不久将对这句话的体会更进一层。

公元前131年,丞相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身为田蚡姐姐的王太后诏令群臣往贺。就在这酒宴上发生了小小的不快,最后演变成了大事件。

好耍酒疯的灌夫因看不惯田蚡和朝臣对他态度的不同,在田蚡的酒宴上使酒骂座,辱骂了参加宴会的将军程不识。被人当众上了眼药的田蚡咽不下这口气,趁机扣押了灌夫。

本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偏偏灌夫手里握着田蚡在外甥即位之前两边押注的铁证,已经扣押了灌夫的田蚡骑虎难下,必欲除之而后快。对灌夫多有仰仗的窦婴则铁了心要救他。两边儿各托各的关系,最后都找到了武帝那里。武帝一看不好办,便让两位去东朝廷辩,请大家给他俩评个理。

看似正常的案件最后在各方势力的较量下以窦婴、灌夫被灭三族;田蚡受惊吓而死告终。当初走上东朝廷辩的双方大概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血流成河的结局在等着这场外戚之间的争宠。

遍布京畿的豪门世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流血对于他们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监察部门宽松软的工作方式将得到彻底纠正,类似族灭,连根拔起的案件将陆续出现,并持续一段时间。

灌夫和田蚡的案子给了皇帝内心太大的震动。武帝那场名为东朝廷辩的安排,看似不偏不倚,其实自有其用意。东朝是王太后起居的地方,田蚡又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

秦汉时期太后权力极大,不仅有自己的的正殿而且有自己的属官。廷辩的地点选在这样的地方,用意多少有点耐人寻味。年轻皇帝初临朝纲,急于借重新的政治力量来平衡窦太后和一班老臣的影响,进而实现政策转变。

但是更耐人寻味的是满朝文武、三公九卿在这样的安排,这样的场合下竟然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公开无条件支持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当朝宰相田蚡;而此前,田蚡亲自交办的抓捕灌夫亲属的工作组也是无功而返。

《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皆得弃市罪。魏其侯大媿,为资使宾客请,莫能解。武安吏皆为耳目,诸灌氏皆亡匿。”

堂堂二把手交办的案子,而且是砍头的死罪,竟然让犯人藏起来了,执行抓捕的人一无所获,办案遇到了极大阻力。

经此一事,让皇帝对二代、宗族、新贵们的尾大不掉之势,各重要机构负责人搞团团伙伙、不作为的严峻程度以及整个国家用人导向的贵族化、娱乐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至于起用了一个将对政治走向和内外政策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张汤,出生在西安杜陵的一个下级吏员家庭。就如同做过博物馆讲解员的人总是能把脱稿演讲讲得满堂喝彩一样,这个吏员家庭出身的人自小对爰书讯鞫、刑律断按驾轻就熟。

史载他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的肉被老鼠偷吃而大怒,“熏掘得鼠及余肉”,对老鼠进行公开审判,并为此写了案卷文书,“文辞如老狱吏”,其父阅后“大惊,遂使书狱”。这位自小善于学习的吏员将为新一届的皇帝办几件大事,帮助皇帝彻底进入新时代。

公元前130年,后宫发生了陈皇后“巫蛊案”。这位为历史贡献了成语“金屋藏娇”的皇后对于出身豪族很是自恃。母亲是长公主,父亲是元老之子的她很是看不上新得宠却出身微寒的卫子夫。出于嫉妒她竟动用了“巫蛊祭祝诅”。

事发之后,皇帝将案子交到张汤手里。张汤“深竟党与,斩主犯于市,辗转牵连数百人”,借巫祝为由坚决除掉了窦太后余党,为结束黄老之学在大汉的主导地位,肃清利益集团,为大汉的新时代扫清了道路。结案后,他顺利进身为太中大夫,侧身中枢,以备咨询。

四年后,张汤升为廷尉,位列九卿,掌刑辟,正式进入中枢机构,成为朝鞭。两年后,淮南王和衡山王决定反叛,被属下告发。张汤“穷究根本”,一网打尽;牵连列侯、二千石、豪族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

至此,基本确立了武帝的地位,不再有势力能对武帝的权威构成威胁,张汤也因此位列三公,权倾朝野。

张汤也不仅仅会爰书讯鞫,他还熟知金融工作,支持财税改革。他力主“改革币制,征收财产税”,提出算缗告缗之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之后更是强力支持武帝的“权威人士”,桑弘羊的“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经济改革,为伟大复兴解决了后顾之忧。

而他自己也在新政的功劳簿上的威望一步步达到顶峰,名义上虽只掌管天下刑狱但天下大事悉决于汤,内外之事无不咨询于他,风头甚至盖过了宰相。皇帝甚至多次因听他奏事连吃饭也推迟了。明君贤相,恪尽职守,夙夜在公。

写《史记》的司马迁很坦诚,他说自己成一家之言,虽为史书写的却是自己的观点。他把张汤放在《史记·酷吏列传》中详细介绍的第一个,以至于后世影视作品出现张汤大多是一副阴鸷的形象。

张汤这样的人放到现在怎么也是一个受群众爱戴的人。他对下层人有感情,参与制定的“问事六则”第一条问罪的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同样碰见弱势群体的案子他就派宅心仁厚的官员去审问,再把关心困难群众的美誉送给武帝。

相反的,他对各级官员比较苛刻,对很多老同志不太恭敬,对豪门大族动辄灭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配合皇帝在第一个任期内完善了巡视制度,让原本跟摆设差不多的监察制度变成了官不聊生的“斧杖巡郡”、“绣衣直指”。

他对大汉的事业很忠诚,为人持身守正、居官廉洁,对钱没有任何兴趣,被冤枉至死时家里只有五百金;软硬不吃,倒在他手里的官员毫无运作的余地,只能自认倒霉;订立法律,完善法制,不仅能给思想还停留在裂土分疆的水平的宗室推荐“春秋公羊”、“尚书”,还能以此为指导将依法治国推向更高层次。

客观上来说,张汤对于汉武帝的新时代可以称得上是扶危定倾,神针定海。他在武帝即位之初,刚提出自己的治国理政之道的时候能够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强硬作风打击豪强,以刑辟工作为抓手肃清某些人的留毒,借此几乎没有政治阻力的实现了将政策方向由生聚教训,藏富于民的“不折腾”向以用法、兴利、改制、开边为关键字的新时代的转变。

然而,过程有多辉煌,结果就有多落寞。靠着“绣衣直指”的鞭子当然建立不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武帝和张汤之间很快出现了误会,张汤以自杀表明自己的清白。

武帝68岁高龄之际不仅重臣凋零,而且因为“巫蛊之乱”疑心太重,连太子太孙也折损了。郁郁之际武帝下了著名的轮台诏,“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算是对身后事有了个交代。

武帝去世后不久,大汉朝随即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后“权威人士”桑弘羊被武帝亲自选定的顾命大臣诛杀,新上任的接班人彻底摒弃了武帝的政策,强滑豪族卷土重来。未传几世,连皇帝也被豪强废掉了,西汉遂灭。

圣君贤相面临豪强反扑是历史上常有的事。翻遍二十四史上的打虎和变法,对豪强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了轮台诏的还能君臣保存一些薄面,功过三七开,不下的,或者来不及下的,很被诬陷为继秦始皇,隋炀帝之后的又一暴君。

鲁迅先生劝青年人去读史,说:

“倘有谁要预知令夫人日后的丰姿,只要看看丈母娘。不同是当然要有些不同的,但总归相去不远。我们查账的用处就在此。”

如果圣君贤相历史学得好,前一半时间打虎拍蝇,澄清吏治,揪出害群之马,后一半时间多参加一些老同志的葬礼,多带老同志的后人们登泰山眺长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定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不要走今晚待续)





1973年8月,身体已大不如前的教员托人给郭沫若转来了他的一首新作。这首题为《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的律诗涉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法家皇帝的评价问题。

但是郭沫若在他早期的著作《十批判论》中对这位焚书坑儒的皇帝进行了批评。教员的诗写的非常直白,开篇就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并且说了一句“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的重话。

上一次教员以如此直接的方式向学术权威就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提出探讨还是七年前关于海瑞罢官的讨论了。82岁的郭老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寝食难安,突发肺炎,住进了医院。 从来都是“六经注我”的教员当然不会言无所指,两年前几乎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副统帅和他闹了点别扭,副统帅的脾气有点犟,不会面、不解释、不检查,直至最后决裂。

专案组的人员在副统帅毛家湾的宅子里除了手写的“克己复礼”的儒家条幅,副统帅儿子的“571工程纪要”说教员是:“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这是一件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这件事对教员的打击如此之重,以至于教员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在1971年以后都急剧衰退。事后不久他就中风了,击水三千里的一代豪雄,变得行也颤颤,坐也巍巍,再也无法到紫禁城巅一舒云水襟怀。他不得不拖着病体在南辕北辙的两班人中间苦寻平衡。

在非此即彼的争论中,穷思出路:他一面不断找人谈话,强调批儒尊法的正当性,声色俱厉,一面给党内最有名的周公送去“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的诗作,其言也善;一面把一部分老同志请了回来,一面警告大家走资派还在走;一面说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面又说“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

他变得抑郁而孤愤,同时又变得散淡而渺远。他无力的看着局势向着不愿意的方向倾斜;而他对这一切的抗议由原来的疾风骤雨,变成了不在操作这些变化的那位伟人的手术申请上签字,任性的选一个庸碌的接班人。

英国作家韩素音曾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评价在中国革命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两位伟人:一位是巨浪掀天,一位是海岸悠长。这是两位行事,性格迥异的人物。教员激越急峻,自认法家;周公儒雅宽和,被指儒家。历史的吊诡往往即在于此,明明是不一样的人却纠缠了一辈子。

自秦汉以降,百代皆行秦制,而秦却二世而亡;古今的雄主都是外儒内法,却难逃人亡政息的周期宿命,只有孔老二家百代不衰。

建立于“人性本恶”基础上的法家政治,以对官僚系统的不信任为出发点,讲究乾纲独断,集中统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一方面要求领导人朝乾夕惕,宵衣旰食的勤政,教员所谓防止秘书专政;另一方面,乱世重典,以法养常的这种政治对于领导者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有现实的利益考量,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和带头遵守规制的政治自觉。

而这样的政治素养很难通过正常的权力交接来传递,通常需要一段周期才能出现这样的人物。等不到强人出现的朝野就会迅速达成一致,拨乱反正重回儒家教化。 很快官僚阶层作为皇帝的代理人开始对帝国进行统治;贪腐丛生,豪强兼并,终至掏空帝国的基石,苟延残喘,直至王朝更替。

创造历史的教员也大概想不到自己会不得不在西湖刘庄说一句:“老同志受苦了”的软话,更不会想到身后被历史下个三七开的结论,庶几近于罪己!

身后要下罪己诏的不只是主席,还有嘉靖皇帝。徐阶和张居正起草的遗诏里面讲,“只缘多病,过求长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听得乾清宫外跪着的百官痛哭流涕,越是挨过嘉靖板子的哭得越凶。

自建国以来,由于朝局和明史多有共鸣。嘉靖是常来拿出研究的皇帝,不仅限于文革前的《海瑞罢官》,以至于近年来的《大明王朝1566》,也总是出现在知乎时政类问题的答案中被引用。

嘉靖是绝顶聪敏之人,享国四十五年,其中一半时间是中兴,另外一半时间是动乱。以藩王庶出之身入承大统,嘉靖花了四年时间不干别的,就是大议礼。直到嘉靖十七年九月,最终将生父兴献帝尊称为睿宗皇帝,牌位入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

明朝是朱家的天下,然而有诗为证,“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第一次朱颜改付出的代价太大,得国不正,背上千古骂名。嘉靖这次“朱颜改”是武宗后继无人,胜利果实从天而降的。嘉靖付出的就是下定决心扫除障碍大议礼,起草自己的历史问题决议。

历史问题的决议本质上不能说是历史,而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法论。党史国史神圣不容篡改,但是强调哪一部分,有几次路线之争,哪些是伟大的转折,哪些是宣言书,播种机,宣传队,这都是考验政治智慧的。

小平同志说,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留给后代,相信他们比我们有智慧。78版的历史问题当然存在一个问题,比如十七年时期的政治斗争,以反右扩大化一笔带过。但是右派以外,高饶、庐山会议以及那本反党的小说,此类事件如何安放? 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二十四年后,一位老同志在病榻前和久别的老战友万里热情拥抱,又提起了一位老同事的平反问题。

这位老同事的自杀,和民主生活会上的另外一位老同事被打倒,是他心中永远也过不去的坎儿,哪怕很多人感谢他“培养了好儿女”,也丝毫无法宽慰。

常常有人说小平同志是三起三落,但是实际上小平同志是三落三起,真正三起三落的正是这位“培养了好儿女”的老同志。

在我们现有的党史上,这位被教员评价为“炉火纯青”的老同志政治上似乎并不炉火纯青。先是因在陕北红星和他长期隶属于北方代表的搭档的斗争中支持红星反对北方代表而差点被活埋,坑都挖好了被教员救下,但是因着北方代表跟秘密战线以及其他伟人的密切关系,这件事一直拖到1942年后来进京五马中当先那一马出任西北局书记才有了中央决议,算是暂时放下了历史包袱。

解放后,随着彭总的出征朝鲜,老同志作为五马之一进了他的和尚老乡说的“路太窄”的北京,不久就卷入了一本小说的纷争。被当时炙手可热的中国捷尔任斯基

当成了敌我矛盾处理,最后在周公的转圜之下在党校附近找了一处房子,让他重新学习。

文革结束,老干部复出。大家都摩拳擦掌准备借设计师的东风大干一番事业时。在那次著名的民主生活会上,他公然反对设计师的意见,严厉批评围攻红小鬼的几位老人违反党的组织原则,以致出走边陲、远离中枢。

至于他的好儿女,和陈小鲁等一干后人相比,不显山漏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三十余年。不仅在四大家族守门人面前战战兢兢,连世交的李锐都要嘲笑这个后生怎么还不敢表态。

直至入登大宝,肩鸿任巨。谁料到,藩邸秉政,却是另一番风光。

陕北根据地在革命史中的地位一直上升,“年轻有为,炉火纯青”同志不仅在各类文件和宣传资料中屡被提及,也召开了诞辰纪念会,彭德怀同志的影视作品拍了又拍,两当兵变的宣传渐渐压过了百色起义。

最近更是在表现中朝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友谊纪录片上同毛邓一起出现。未被平反的老同事遗孀在老同志的纪念会上位列前席,红小鬼的评价和二十九年前的讣告相比前也加上了久经考验的定语。

《雍正王朝》里面有一出四大铁帽子王进京整顿旗务的戏,戏里面雍正被逼宫要求恢复八王议政关键时刻,张廷玉引用《八旗通志》口若悬河,讲了八王议政的源流,八王从来不是固定的八王,眼前的几位铁帽子王也不是那么根正苗红。

所以要论起根正苗红,看你是论到三个方面军的时候,五大野战军的时候,还是五马进京的时候。不管论到哪个时候,纵队司令压过野战军政委,团长压过根据地苏维埃主席,军分区司令员压过西北局书记都是僭越,都需要纠正。

文以载道,王书记是深受二月河几部作品影响的,所以中纪委以史为鉴,网站挂出过反腐没有铁帽子王的社论。如今紫气西来200周年的演讲中,几乎不提理论,一笔带过思想,其实是饱含政治智慧的,为未来历史问题决议的出台留下了足够多的回旋余地。

这个捉刀人是有大智慧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