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巴马谨慎应对伊朗乱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28-2009 06:4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通过一路BBS站telnet客户端发布

http://www.dwnews.com/gb/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9_6_28_3_58_25_843.html

亚洲周刊陈之岳/伊朗爆发三十年来最严重的动乱,奥巴马在专家幕僚罗斯的提议下静观其变,以免予当权派口实,期盼杂揉神权与民主的伊斯兰政府显露更多人性,重申言论自由必须予以尊重。

以年轻男女选民为主的德黑兰抗议怒潮不仅撼动了全世界,也使就任五个月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面临上台后最严重的外交考验。由于奥巴马在伊朗政治风暴初起时,发表了一系列措辞谨慎的评论,遭到一批共和党保守派和极右评论家的大声挞伐。

但是包括前国务卿基辛格和前总统卡特时代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内的许多左右翼老外交家、学者与专栏作家,都支持奥巴马不愠不火、不偏不倚的谈话。他们认为在伊朗政局呈爆炸性状态之际,最明智的做法即是静观事态的变化,而不要发表无补于时局却有害于美国本身与美伊关系的谈话。因伊朗选举纠纷而引发的暴乱仍持续发展,奥巴马只能随著情势的变化而调高其发言分贝。当伊朗安全部队和亲政府民兵(Basij)以武力对付示威人潮后,奥巴马即开始严厉批评德黑兰政府。

奥巴马为了阻止伊朗政府发展核武并缓和其过去反美(主要是反布殊政府)态度,上台后一再向德黑兰伸出和平橄榄枝,不断向伊朗政府和人民发表友好谈话。在伊朗过年时特别发表贺岁谈话,在谈话中正式称伊朗为「伊斯兰共和国」;并在六月四日于埃及开罗大学发表演说时,公开承认美伊关系的恶化,美国也要负部分责任。

他说,冷战时代,美国曾在推翻伊朗民选政府的政变中插一脚。奥巴马是指美国和英国一九五三年为反对伊朗民族主义分子、总理莫沙德(Mohammed Mossadegh)的国有化石油政策,而由中情局主导发动兵变推翻莫沙德政府,迎立巴列维出任国王(一九七九年被伊斯兰革命推翻)。

奥巴马为什麽一直对伊朗採取温和态度?什麽人向奥巴马建议採取谨慎的对伊政策?这个人就是在克林顿政府中曾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谈担负重要任务的丹尼斯.罗斯(Dennis B. Ross)。六十岁的罗斯是犹太人,生于旧金山,洛杉矶加州大学毕业,并获该校政治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以苏联领导层的决策过程为题材。他在卡特时代做过国防部官员,在老布殊时代以民主党员身份出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局局长。

克林顿时代担任中东政策协调人,在以巴高峰谈判中出力最多,并促成以色列总理巴拉克(Ehud Barak)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大卫营进行面对面会谈。但在以色列准备大让步时,优柔寡断的阿拉法特却在谈判最后阶段拿不定主意,以致功亏一篑。有些人称罗斯虽是犹太裔,但在以巴谈判时立场公正,但也有人批评他是以色列游说团成员。

布殊执政时,罗斯以在野身份专心写书和讲学。他本身兼具鹰派和鸽派色彩,例如他支持布殊在二零零三年侵略伊拉克,但反对布殊的一些伊拉克重建措施,他也反对布殊拒绝和伊朗直接谈判的政策。

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罗斯担任其中东政策(尤其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关系)顾问,为欠缺外交阅历的奥巴马出谋画策。二零零八年六月奥巴马向「美国以色列政治行动委员会」发表一篇中东政策演说。这篇极其重要的演讲稿由三名外交专家共同起草,其中包括罗斯,以及奥斯汀德州大学詹森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詹姆斯.史坦伯(James Steinberg)和前驻埃及与以色列大使丹尼尔.柯泽尔(Daniel Kurtzer)。

希拉里出任奥巴马的国务卿后,她即提名史坦伯为副国务卿,史氏在克林顿时代曾任职国务院政策规划局局长和白宫国安会副顾问。

但罗斯的官运却远不如史坦伯。论年龄(史氏五十六岁)、资历、能力和经验,以及与奥巴马的关系,罗斯本早应担当大任,但奥巴马和希拉里已任命前参院民主党领袖乔治.密契尔出任中东特使;资深外交家理察.霍布鲁克担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特使,而希拉里与罗斯关系并不密切,因此罗斯仅在今年二月二十三日获任命主管海湾与西南亚特别顾问,实际上却无所事事。希拉里不太理睬他,而国务院职业外交官亦排斥他。罗斯的专长是以巴问题,但已被密契尔「抢走」,因此心情鬱闷。

罗斯的机会来了,伊朗大选风暴使他身价陡起,又获重视。奥巴马赶快把他从国务院调至白宫国安会上班,和总统只有几步之遥。就是罗斯力劝奥巴马对伊朗的爆炸性情势一定要保持冷静、超然的立场和态度,绝不能让当权派(即保守派)抓到任何「干预内政」或「煽风点火」的辫子及口实。

奥巴马知道罗斯历经以巴多次谈判,在外交重围中杀进杀出,阅历极丰,所提意见颇为中肯。奥巴马在伊朗风暴初期,一直发表稳重而又温和的声明与谈话,不支持任何一方,但共和党保守派政客及右翼评论家则一致痛批奥巴马「胆小如鼠」,不敢向伊朗显示愤怒。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比数通过决议案谴责伊朗政府,但在奥巴马政府的幕后运作下,参众两院民主党领袖同意淡化决议案的谴责文字。

罗斯和奥巴马的外交团队都知道不负责的言论只会使局势恶化。去年和奥巴马一起角逐总统的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虽也批评奥氏「不够硬」,但他也承认美国没有别的选项。
麦凯恩以一九五六年十月匈牙利反对苏联军队入侵(俗称匈牙利抗暴)为例,当时美国政府、媒体和官方文宣机构(以美国之音、柏林自由电台为主)向匈牙利强力广播,号召匈牙利人民起义反抗苏军,并保证美国一定会支援。

匈牙利事件的教训


西匈牙利人民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传媒的影响,以为援军必至,结果空等一场,白白牺牲流血,二十多万人逃离家园。方传媒在伊朗风暴开始后,也充斥了大力支持改革派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抗议者的报道,而且有些判断是错误的。他们都以为最高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在六月十九日的公开谈话,很可能会表示「妥协」态度,结果完全与预测相反。哈氏发出严厉警告抗议选举不公的群众,如继续示威活动,将遭强力镇压。

奥巴马和国安会(包括罗斯)在六月二十日对哈梅内伊的谈话以及美国如何反应激辩了一整天,最后决定让总统发表比以往更强烈、更露骨的声明,并指责伊朗政府镇压抗议者是「非正义的」(unjust)。奥巴马把目前正方兴未艾的伊朗动乱和六十年代美国黑人争取民权运动等量齐观,他引述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的话说,全世界都在注视伊朗。奥巴马说,集会与言论自由的普世权利必须予以尊重,要求伊朗政府停止暴力行动。他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宣称,道德的弧形是垂向正义的一方。但因美国于一九七九年即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故奥巴马所掌握的伊朗情报极其有限,还得靠友邦(如英、法)的提供以及依赖新闻报道。

奥巴马一方面要向抗议选举不公的伊朗选民表示美国同情他们、支持他们;并展示美国的道德清晰度,把他们的抗议运动和美国的民权运动画成等号,藉以鼓舞这群面向世界与未来的愤怒一代。但在另一方面,奥巴马也尽可能避免妖魔化伊朗政府和号称「连选连任」的内贾德总统。

在伊朗爆发三十年来最严重动乱之际,美国能做的委实很少,除了口头谴责动用国家暴力的当权派之外,奥巴马政府也许只能静观其变,期盼杂揉神权与民主的伊斯兰政府显露更多的人性与人道。然而,佔伊朗总人口(六千五百多万)达六成的年轻人将何去何从?在他们的憧景中,现代化也许比神权统治还重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