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 BBS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熟知的领域有哪些重要的知识或思维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8-8-2012 22:53: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些被查理·芒格称为“非常识之常识”的知识,能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但往往因为教育对各学科的分离和割裂。导致专业知识不能为专业外知晓。比如飞行领域和医疗领域, 当飞机出现故障时,如果按照一种预设去解决问题就会非常危险,因为飞机故障可能产生自多重问题的重叠;而医生手术中遇到的问题同样是复杂的。  
在中国,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如有业术语或理论,请简要介绍他们。



1. Raymond Wang

法律界有一句格言我觉得很有意思:“当事实对你有利时,多强调事实;当法律对你有利时,多强调法律;当事实和法律都对你不利时,敲桌子把事情搅浑”(When you have the facts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facts. When the law is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law. When neither the law nor the facts are on your side, pound on the table.)。

这句格言不仅在诉讼或谈判中有用,在旁观各种复杂的纷争时,我也总是尽力在分辨,谁在讲事实,谁在讲道理,谁只是把桌子拍得震天响。



2. 大果

这真的是个好问题,这个问题下所有答案都有极大价值。建议从页面底部向上开始读。在这个问题里,赞同票数并不总能反映其内容的真实价值。

其实并不是因为专门想成为才成为的音乐人。作为一个地球人,我想了解关于这颗星球的一切。

说到音乐,这只是命运在我的旅途中随手塞给我的一项技能。像有人通过打 DOTA 获取满足感、认同感并自我实现一样,我通过弹琴、写歌实现。二者分别应该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大。

具体说到音乐的话,我还是有些想法迫切的想要分享给大家。音乐业外人,尤其是想成为业内人的业外人,甚至包括小部分业内人,对音乐的理解都太垂直了。目光聚焦到乐手身上,你会发现他们都太垂直了。

好的音乐人,或者说足够职业、专业的音乐人,他们的知识体系是扁平的,技能树是枝繁叶茂的。简单的说,日常生活中假如一个顶尖职业音乐人跟一个顶尖对冲基金策略分析师(不是在说我和三水哥哦=_=)坐在酒吧里闲聊,从外表和谈吐上分辨出来他们各自职业的概率极小。  

就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来说,正确的练琴方法是这样的:每条练习进行 5-10 分钟,休息一小会儿,再来 5-10 分钟,每天 1-2 小时,每周 1-2 条,一年不间断就能达到去 livehouse 演出的水平,坚持两年就能达到国内音乐节门槛水平,只需短短两年而已。  

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在五到十分钟里心无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这条练习上——从某种角度看,跟坐禅很像。从技术上说,只要从你能 hold 住整条练习所需的最慢速度开始练起,hold 住一个速度之后就加快 5-10 bpm,你想练到多快就能练到多快,想练什么技巧就能练什么技巧[1]。  

也不需要练太多条练习。练会很多条花里胡哨练习,你可以在几十分钟里把一个普通爱好者震慑到死,纷纷给跪,但也就这几十分钟了。下次不会有人再感兴趣,或者他会拉朋友过来围观耍猴一样看你手指上下翻飞,仅仅因为你手指比别人动的快。这跟音乐毫无联系。这段话是说给贪多嚼不烂,为了虚荣而练琴的兄弟;  

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每天练习 8 小时的话,就算不需要工作谋生,还有时间读《纯粹理性批判》[2]吗?还有时间做木工活儿吗?还有时间研究植物分辨、字体排印吗?还有时间读、写代码吗?研究 SEO?研究 Python?研究 iOS 开发?研究对冲基金策略分析?研究恶魔学?研究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的区别?研究 NBA 球员姓名的正确读音?研究逻辑表达式复杂度如何计算?还有时间看球赛吗?还有时间…上知乎吗?这段话是说给只知道练琴,练废了的兄弟,不要当一个精通演奏但对世界的其余组成部分一无所知的垂直乐手。这种乐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能还有市场,现在…?别说现在,很早以前就不行了。  

练会技巧、将技巧展示出来只能得瑟一时,最多当一个乐器教师;领会技巧背后的深意,把技巧用在自己的创作中,才有可能得瑟更长时间,才有可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文中说到的误区都是我自己亲身走过的,有些至今还没走出来。也算警醒自己。不对的地方请前辈、同道们多多指教。  

[1] 学到这一点之后,我就没怎么练了,惭愧。  
[2] 至今没读过,惭愧。



3. 李淼

谢谢邀请。  
我来说说我知道且常用的方法,在管理、咨询、金融分析时经常会用到的。  

1. MECE (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这是一种在分析问题的所有方面,或者穷举所有实例时,做到不重复且不遗漏的方法。来自麦肯锡咨询的知识积累。具体做法是把问题逐级分类,每步都尽量考虑到所有方面,最终形成一个树形图,把问题的表象分为细致层面的每个小问题。  
举个例子。  
例如我们在分析“环保局为什么不公布PM2.5数据”时,用MECE的方法分层:  
   1. 主观不愿意 和 客观不能够  
   2. 主观:内部主观原因 和 外部主观原因  
      客观:监测硬件原因 和 监测软件原因  
   3. 内部主观原因:对环保局内部无大利益 和 对环保局内部有损害  
      外部主观原因:上层单位命令 和 下层单位需要  
      硬件原因:没有监测设备 和 设备无法使用  
      软件原因:没有收集能力 和 没有分析能力  
   4. ......  
这个过程每个人在做时都会有一定区别,但至少能够保证分析过程中对问题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这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现象是必不可少的。  

2.如何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说起来也是很有技巧的。  
能问出好问题的人才算是好学生,这句话非常多人都在说,尤其是在国外。但很可惜地,有我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决定了,问“怪问题”的同学应该楼道罚站并请家长。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没大脑的记者们在地震灾区追着灾民问“生活有没有困难”,在媒体发布会上娱记被姜大爷冯大爷几次欲饱以老拳。当然,也许挨揍也是某些娱记的工作之一。  

我们这里不说广义的“问题”,单单说严肃的、认真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提出是要找出目前困境的解决方法,通过逻辑推理来挖掘困境的本质。而如何定义问题,就是开始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而在咨询行业里,会用一种金字塔结构去定义问题,其中仍然会用到MECE方法。而区别在于,要把每个方面都转化成一个“合理的质疑”Reasonable question。并通过建立这些质疑的清单,来逐条理清目前的状况,最终留下一个包含了 清晰的问题清单 以及 问题之间的逻辑脉络 的图表。  
有了问题,下一步就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



4. 拿叔

有两个思维习惯,对我帮助很大:

1,能够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使你具备执行力。

2,能够把复杂的事情想简单。使你具备操控局面的能力。



考虑@黄海均的建议,把评论中的说明也增加到答案中,请大家参考。谢谢海均。


可能我说的过于简单了。举例说明一下。
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比如,你和老板约定,明天早上9点见面,老板还没有告诉你谈话内容。这件事看来很简单,无非是明天早上见面听老板说话,根据情况应对就好了。但是,要怎么把它想复杂呢?
1,为了保证见面准时,你要记得上闹钟。一般你在闹一遍时可以醒来吗?如果需要两个闹钟,也请准备好。如果没有两个闹钟,可以用手机闹。
2,为了确定准确的闹钟时间,你要考虑,一般你是几点必须出发才能不迟到?你的洗漱时间多久?你会因为上厕所而耽误时间吗?

3,你准备好明天早上的服装了吗?着装符合公司规定吗?背什么包?
4,你预计老板要和你谈什么了吗?你要猜一遍,并有所准备。年关将至,公司准备提拔你?准备炒你?总结2011年的工作?向你了解部门状况?调换工作?老板有私事请你帮忙?有新的工作任务要你介入?要关心你的私人生活?各种吧,要猜一遍并有应对的准备。
5,这个见面谈话的机会,你有事要向老板汇报吗?这是个好机会,请你善用。
6,你想到的所有事情,如果能有资料准备好,并在老板询问时随时提供,你会得到很大的加分。
以上是把事情想复杂的过程。如果你按照这个复杂的状况做了准备,你会有比较好的谈话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你的执行力——能够把这一次和老板的谈话做好。

当然,这个例子不太周全,我是随手举例,为了说明思维方式而已。

有能力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不等于需要把所有事情都想复杂;
有能力把复杂的事情想简单,也不等于需要把所有的事情想简单。
有了这种思维能力之后,还会面临怎么把这种能力运用好的问题。



5. chenqin

感谢邀请。知乎上还有不少经济学的朋友,比如@徐茂龙、@Superhistorical,不敢多言,就说几点自己的浅薄体会。

第一,拒绝特例。中国有一堆千奇百怪的经济问题,许多问题在别的国家根本见不到,但这并不说明中国人和世界人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别总把想不通的问题往特例的圈里套。这么做很轻松,但是对逼近事实毫无益处,反而可能让你找到的解决方案南辕北辙。两个最近的例子,中国生育率高——因为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养儿防老;中国储蓄率高——因为中国人不喜欢借钱,而且喜欢省钱存下来。现在看看,中国的生育率还高吗?家庭部门的储蓄率还高吗?尽管如此,特例说仍然很有市场,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为什么房价高?——因为中国人对房子是刚需。拒绝特例,类似的还有拒绝阴谋论,可能会增加你思考的强度,但更会增加你接近事实的概率。

第二,慎言因果。伪回归,内生性……在你使用数据得出因果结论时,一个个陷阱正等着你。回答几个直白的问题,1)缩小班级规模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吗?从数据看来,即使师资相同,小班的表现也更好,答案似乎很明显,但如果你回答“是",那就犯了伪回归的错误。经济学家发现,所谓小班带来教育质量提高,仅仅在那些大多数保持大班,只试验了几个小班的学校存在,小班试验的份额越大,教育质量提高越不显著,甚至会相反。原来,那些被编入小班的同学都觉得“原来自己是被选中的”,所以学习更努力,”被选中“的人越多,这种效应越小。当全校都是小班时,这种自我期望的提高就消失。只可惜当经济学家发现这个问题时,美国早已经推行小班十几年了。2)技能培训能提高工人工资吗?你拿出两组工人,一组参加了技能培训一组没有,必然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工资更高。但是,这些工资的提高往往是因为更努力,更上进这些个人特征而更倾向于参加技能培训,即使没有培训,他们的工资也会因为他们的个人特征而提高,这就是内生性的问题,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你想证明的因果关系。所以,下一次在你的ppt中信心满满地放上相关性极高的散点图或折线图想要证明一个因果问题时,记得把整个逻辑都理顺,多问自己,有没有伪回归?有没有内生性?



6. Roy Li

这个问题很不错, 由于身份特殊性等原因, 不方便说太多机密,只能尽力了。

咨询行业

咨询行业应该是跨度最大和浮夸风最严重的行业。 99%的人不学无术指望守株待兔(极少数可以忽悠点饭钱),0.99%的人靠硬关系帮政府或者大企业拉点皮条,0.01%的人是混到人精并在“痛苦地”赚钱。双引号里的形容词只有行内人才懂,不做解释。

在这里混到一定程度的人一般不怎么挂战略或者咨询的头衔,但是他们创造价值的方式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有神通。过硬的硬技能比如技术,管理策略,人脉,资源,黑产价值等等是外界人所能想象了解的,这里不加以赘述。下面谈一些切题的东西,因为行业面太宽水太深,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1. 知识

你需要资本, 你必须要通过已有的知识能赚到一些起步的钱才可以玩花样。 空手道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资本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外人以为做咨询行业不需要资本,其实都是错的,做的好的都是有钱。好比国外有一些名律师随时准备一些钱去趁火打劫,当然不是以自己的名义,但是背后大家都知晓怎么回事。

资本 + 技术 + 关系是现在的王道, 关系还分软关系,硬关系。 根据你认识人的性格特征关系带来的价值还不同。

你需要非常多的法律知识,政策还有相关案例的了解。 比如说你如果和国有企业合作你必须要了解MBO, 私有化等等基本的知识。 如果你做贸易你要了解外汇和外贸的相关法律。

懂法之后就要会合理利用法。 比如说上市公司老总公司上市后可以离婚而不用赔钱,因为美元资产要对应美国的法律,中国法院判赢了都没用。 再比如古董等贵重物品,那个天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一块百达翡丽,或者一颗价值上亿的珍贵祖母绿,背后都藏着非常千丝万缕的利益链。看问题足够深了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等你有了相关知识后, 你的复杂问题就会简单化, 很多问题直接迎刃而解了。

对于知识,自己领悟带来的很少,你只有不断跟不同的人学习才可以大量获取。 不要带有任何歧视的眼光看待别人,无论对方是否比你有钱,是否比你成功,知识是无价的,不分贵贱的。

举例:此次回国上海行, 霍炬跟我提到19号文和75号文的事情,回家一查,立刻看到商机, 由于资金来源审查严格, 没有机构可以批那么久的过桥贷款, 美元基金大大受打压。 国内一时人民币基金又起不来。 于是各种擦边球地带的生意则红火了起来。 结合一些其他资料比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给4%佣金的政策,国内对注资的管理不力,合同上可做的文章。 境外资金流入和对冲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商机。 手上正好有FITRAC的资质, 利用2家公司合理避税的情况进行搬运。

以上主要适用传统行业,如果是国内互联网咨询行业,目前不建议人从事,因为大环境还是处于无脑流砸钱洗钱的阶段,但是慢慢也往运用智慧上面发展。

2. 思维方式

谈思维方式之前先谈一点谋略。在该张扬该谦逊的时候都不能相反地表现自己。 具体表现在: 套取情报,走灰色路线,以及成功雁过拔毛然后数钱的时候要绝对低调。再无懈可击的人也经不起算计。 知乎上的网民应该常爱看方舟子打假,那是网上公开的半娱乐性质的东西,已经足见杀伤力了。更不要说现实中的抓小尾巴,搞小动作,玩举报这些。

该高调的时候则必须高调, 关羽若不出战斩华雄,演义中的故事就会改写。

当你决定谋略方向后下一步就是思考,因为你必须根据所发生的事情情况变化来分析后才可以谈到执行。

任何时候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护短,如同练武之人护命门。你可以不立功但是绝对不能犯错。 没好好护短就会造成李开复罗永浩那样被攻击。 那些还只是网上过家家的,现实中间可能就是致命的。

引用三国的故事,会护短的就是刘备。即使你有一身武艺,能砍倒他,但是还没等你动手,关二哥先一刀上来了。 你想算计他,孔明会先一步把你识破了。 项羽那样太依赖自身硬件的做法则不可取,因为你锋芒太露,难以护短。

第二部就是不要总是想着利益链,因为人不是棋子。上一步说命门,那么是人也都有命门。 对于对方你可见的弱点,千万不要加以利用或者是试图攻克。 你要用你的弱点去触碰,让对方没有防范之心,然后大家开心平等地合作。 任何一个抓人短处然后高姿态和人谈判的人注定会失败,除非你已经可以摧枯拉朽式地击败对方。

第三部就是必须要逆向思维。 马云的逆向思维理论其实就是博弈术的简化提炼。 你永远不要以为你拿捏住对方了, 而且不要用固定地眼光看待别人。 多质疑自己,反驳自己,会避免翻船的局面。

3. 训练方法

一定要找导师,然后跟着导师去混。 无师自通是不可能的,无论你多么天才。

第一步先提升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跟人打交道来分析对方的行为和思路。同时必须要对自己第一次的分析做一个全盘否定的反驳,然后在这2者之间选取有用的价值。

例: 你托一名退休干部找某建设局副局长谈一块地的用途。 局长跟你说某块地属于新建的工业园区规划,当地村支书没有办法控制价格和使用期限。 出来后你所托的退休干部跟你说能办但是需要办一点“其他事情”。 那么你就要分析,是局长有这个权力但是故意给时间让老干部跟你谈谈,  还是说老干部暗示让你知道需要更高级别的批示给当地村支书,对方让你先缴械,别抖机灵,不然规划批了但水电不接上,你可能还是玩完。以上2个可能之外还有若干不同的可能。 你要分析所有的可能,并且顺着这个可能去爬, 往往走错一步,说错一句话,你就会失败。

避免犯错就是要察言观色,分析对方的特征。 你依托的人也是血肉之躯普通人一个,也有七情六欲。 当你跟对方不是硬关系的时候要把对方彻底分析透,而你分析透了之后,就用平常心平等和其交往就可以了。

交往过后还不能将自己所谓的人脉作为资源进行转换, 在未来联系中你进一步提升自己,并预防别人掉链子。

第二步是往失败的方向去绕自己, 多研究如何可以失败而不是如何可以成功。 金主通常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 你将失败的路堵得封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可以引金主出来,不然对方可能以会缩头导致你什么都捞不到。 咨询不是靠忽悠,你要有足够的硬件和抗击打能力, 不然上面抓得再牢,下盘空空,别人一个扫堂腿你就倒了。 你认识再多牛人都不好使。

差不多写到这里吧,不能写太多灰色的东西,内容比较空洞,有兴趣可以私信切磋。

7. 韩冰Bill

感谢没人邀请,连我自己都觉得电子商务领域没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知识】或者什么靠谱的【思维方式】汗!  

说点曾经从事过的行业里的一些方法论吧,可能有些已经过时了,不过我还在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广告行业  
CI理论应该含有三个部分,MI,VI,BI,通常人们只关注VI,做企业标示的提案也都集中在VI这个部分,其实整套理论是一体的,而且是个系统工程,全套实施对于VI体系的顺利通过有非常大的作用,做的好可以让企业感激涕零的。  
基本的逻辑就是,先务虚,做MI,统一思想,先确定世界观,企业文化,企业基因等形而上的东西,这些东西的评价标准是普适的,但是也是有个性的。然后推VI,不是愣推,而是表现为从MI上推导出来的,因为MI已经是确定的了,如何将MI转化为VI这是个专业的工作,你可以用你的专业去证明这套VI就是他们都同意的那套东西演化出来的,客户通常无法从演化过程中提出很有说服力的否定意见(如果没有MI的过程,直接推VI,结果就会陷入人民群众普遍不统一的审美观的汪洋大海,民主的决策过程绝对是广告提案的灾难),VI通过之后,如果想锦上添花,还可以加做一套BI,这个国内已经少有人做了,当年见识过高手的操作,把一个公司的团队感动的从董事长到前台小姑娘都恨不得把自己卖给公司。做法其实也简单,就是拓展训练+团队建设,但是要气氛拿捏的好。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有做全套的了,太怀念了。  
这套全活的核心就是,把客户审美观方面的分歧转化为企业精神的具现化过程的分歧,这个具现化的过程没人比广告公司更专业(前提是真的专业),通过改变战场来掌握主动。  

每一次的广告提案其实都是简化的VI提案,如果上来就出方案,很容易陷入对方漫无目的的挑错和个人意见表达的泥潭,如果先做务虚的工作,或者先讲逻辑,让对方把逻辑都统一了,再以专业的方法推导出表现,会更容易通过。  

但是广告行业竞争太白热化了,专业性比不上客户关系和价格,从属地位导致用最简单的金钱铺路美女开道的方式,更稳定,更可预期,更可量产。劣币淘汰良币,小公司难以以创意取胜。  

家电零售(其实只有电视行业,也是两年前的信息了,且不成体系)  
电视在卖场里因为对比关系,都显得偏小,而放在家里都会“变大”  
如果不是把两台电视摆在一起同时播放相同的图像,分别放在家里,其实也很难感觉到差异。  
单从观看效果来说,显现管电视比液晶、等离子、LED的效果好。  
卖场里的演示用碟片都是1080P的,家里除了1080P蓝光碟都达不到这个清晰度,还有就是数量有限的数字高清节目。1080P,1080i,720P在不同的距离上观看感受不同,如果距离超过一定距离,肉眼就分辨不出来了。如果是看普通的有线或者iptv,真没什么区别。  
不同厂家的成像技术水平不同,出来的颜色都有一定的色差,不同于人眼看到的自然色,这是电子成像都会碰到的问题,卖场里看到的那种鲜嫩欲滴的水果或者美女,其实也都不是自然色,而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效果。普通电视节目都没这么好的。  
因为技术原因,等离子电视容易做大,不容易做小,液晶和LED容易做小,不容易做大,所以,买大电视,等离子可能比LED性价比高。  
等离子在国内没热起来主要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技术保护,本土厂商没有接触到核心技术,所以成本一直太高,导致市场一直很小。  

知识更新的太快了,两年多没注意,都不知道变成啥样子了。  

服装零售(只说SPA模式)  
目前世界服装零售行业最热的也最成功的模式SPA模式,并非全是优点。  
好处大家都知道,自主性强,品牌形象统一,价格有竞争力,毛利率高(是真高,别看卖的低,毛利一点都不低,原因只有三个字:中间商)。  
坏处是把全部功能都内化之后,企业自身的掌控力要求大增,特别是商品企划能力,导致选货备货的风险大增。  
商品企划问题解决的最好是ZARA,通过每年支付大量的“山寨”行为导致侵权费用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时尚设计,完美的解决了商品企划问题。(在我看来,设计才是ZARA的灵魂,而非供应链,如果他的衣服并非最新款的时装,再快的供应链也变得失去了意义)  
优衣库采用的是另一个极端的解决办法,商品企划将重心放在生产和销售环节,而非设计环节。通过压制成本,严格监控生产时间,随时调整促销价格,集中消化清理库存,超低价格瞬间秒杀等方式,完全消灭库存(如果有库存也是明年可以正价销售的常年款)  

SPA模式为毛在国内发展的这么慢,二三线城市这么大的市场为毛不马上都进去?完全不是购买力的问题(二三线城市的国产服装比这几家的可贵多了),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人才跟不上,全部直营意味着有多少家店就有多少个店长以及同等基数翻上几十倍的店员。没有强大的培训体系,根本支撑不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UNIQLO比其他几家的扩展难度更大,谁让它是拼服务的呢。  
线上扩张,成本和体制什么的都不是问题,SPA模式天生适合做线上,更确切的说,SPA模式早在互联网没发展起来之前已经把在线销售的准备工作做完了。SPA类品牌做线上归根结底是个效率问题和优先级的问题,有靠谱的人,有总部的授权和支持,马上能做得风生水起。  

电子商务(只说传统品牌做线上)  
这是一个神奇的行业,他可以将赚投资人的钱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因为这个行业还远没有成熟,所以还没有谁敢说哪个思考方法就是肯定不靠谱的。  
就说几个自己验证过的吧,就算是个案也有参考意义。  
传统企业想在淘宝里做一年的生意,可以完全按照淘宝的那套店铺推广方法做,从装修到选货到活动参加,非常有效。想在淘宝里做一年以上的生意,按照那套方法做,在第二年或者第三年会碰到滞涨,利润和收入严重负相关。如果是操盘手个人洗简历用,选前者也未必不行。  
想在线上做长期的生意,第一年赚不赚钱一点都不重要,就是磨练队伍,协调部门关系,熟悉流程,调试后台等准备工作,把这些都做好了,第二年的时候,你会发现,销量神奇的涨了,啥都不做都涨。(10年时有个大学同学问我你们网店销售增长挺快啊,你们都做了什么,我说:忍住啥都没做。)  
ROI是个蛋疼的指标,我从来不看,因为再怎么想也都达不到我的kpi,我得做到1比20才算及格,所以干脆不看。(同理我也不投直通车)  
投广告经常出新是个好主意,但是经常保持一致也有好处,当一种格式做到长时间多批次的投放,会形成品牌印象,减少用户的识别门槛,提高广告形象的统一性,对形成品牌忠诚有帮助。  
别跟线下抢资源,想着怎么给线下导流量(当然是直营部门),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更多。从部门内部关系来看,你没有得罪人,反而能赢得赞誉。从消费者心理来看,你的推荐让他产生信任,提高忠诚,导致重复购买。  
电子商务人才短缺是个伪命题,因为从没做过电商的人,只要肯学一年足可以出师了,然后就是边做边学了,这行业的知识深度就这么深,时间再长也没用,前边学的已经要过时了。所以不是找不着人,是愿不愿意等一年。  
所谓的出师其实就是把该犯的错误都犯一遍,有人出师快其实是他试错快。如果有人说他没有犯错误,只能说他还没学到家,就算现在绕开了以后迟早还是要碰到的。  

风险投资  
才刚入行没多久,门都还没摸到,如今又尝试做天使,又是一堆东西要学,就说些我认为的常识吧,说错了赶紧指正我。  
风险投资公司其实是给人家管账的,定期要汇报管账情况,赚了大头要给人家,赔了不用自己出钱,但以后就别在这一行混了。  
投资的项目当然越有名越好,对更多的人让你管账有帮助,但真正决定人家让不让你管还是看回报,money is money,不管是从凡客身上赚来的,还是从山西黑煤窑里边赚来的,对很多没有价值取向的投资者来说,区别不大。  
风投在募资的时候跟创业企业差不多,甚至比创业企业还痛苦,要向真正有钱的人或财团机构做推介,初来乍到的新基金比创业者还难拿到投资,所以很多风投是以募资为导向的。  
风投不是后边有人进来就能套现出去的,反而为了给后来的投资者信心,还要跟投,如果撤退往往是不看好企业的表现,是减分的。  
通常来说,越靠后进来的投资者的话语权越高,因为他们是被说服要投钱进来的,前边的人已经站在和创业者一条船上了,所以如果到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时候,也是后边轮的投资者有权先撤。不过国内出现好项目不愁钱的情况,有时不是想投就能投的,这都要看具体情况。  
没退出之前,说赚了多少倍都是paper money,不能完全当真,突然死亡的也很多。  

就说这么多吧,2012年第一篇长篇,知友们拣有用的看吧。

8. 刘远山

看到上面很多精彩的回答,

不由感叹良多。

遂整理好思路,认真回答,给这个好问题做点点贡献。



在日常维修时,常会遇到生锈的螺丝,以至于连螺栓松动剂也 无可耐何。

这时老师傅就会拿榔头对螺丝敲两下,再用扳手往里紧半圈再松开,于是螺丝就这样松动了。

问老师傅为何这样做,老师傅便说: 我师傅就这样教的。

从这个事情上来看,事不大,但却有大学问。



1    逆向思维   

很多人遇到螺丝锈死,第一反应是用扳手往松拧,拧不动,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使出足够的力气,于是就一味的加大力气往松开的方向上拧,以至于把螺母或螺栓头拧圆了也未能拧开。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陷入一个误区,认为锈死的螺栓只能往松开拧。其实,由于设计原因,螺丝扣的三角形截面形状所限制,只能有一面是紧贴着的,三角形截面的另一边会有间隙,这个重要的情况往往被人忽视,包括搞机械加工和维修的人员。老师傅的敲击并紧固半圈的方式,正是利用了这个误区。

逆向思维理论很多人都知道也都学过,但有很多人在实践中,往往被固有的惯性思维方式所禁锢,看不到面临问题中误区。这种方法,我用的比较多。(另我幼稚的是:我由于使用成为习惯,导致我看问题时往牛角里钻,让我看问题不够全面,言论显得极为偏激和幼稚,我在慢慢改正)

2    缺乏分析   

用螺丝紧固的物品大都是金属和木质等的固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氧化而生锈,但,对于金属固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热胀冷缩所带来的微量应力变形。老师傅的敲击,消除了这种应力变形,对于松开螺丝有很大的帮助。在做回头分析时,方恍然大悟。

缺乏细致的分析和判断,导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却没有得到好的效果和回报。这在日常工作时候,经常能看到。

面对问题,正确的解决之道是一个大家都渴望得到的能力。但在成长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却渐渐失去了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太浮躁太浮躁了。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这个螺丝生锈的事情。

所言极为粗陋,希望有帮到大家。

9. Warfalcon

说说个人提升的方法,不局限于特定行业:
大道至简,实际上最有用的方法最简单,就三步:行动,记录、总结(分析、思考、改进 ) 。 有明确的目标,长时间坚持在特定的方向中反复进行这三步就足够了。  

我现在对专家的理解

特定范围内试过足够多错误的人,
能在日常工作中知道如何去避免错误
出现错误之后如何处理和解决
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提前发现错误

如果你从刚开始工作时就刻意的去记录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包括正常工作、学到的经验,遇到的问题,每周或每月花了1、2天时间去分析自己的记录,不断的总结、分析和思考,你工作的一年时间可能比别人三年经验还要强,这个方法在目前我看到的所有行业和岗位中都适用。  

拿程序员为例,大多数程序员前半年到一年左右成长提高的最快,2-3年时间可以从一无所知的菜鸟变成有丰富经验的技术经理,而很多人到达这个阶段之后就停止长成,如果没有特别的机会很能难继续成长为框架设计师。项目经理(独立带人完成整个项目,从前期到售后都包括在内)可能要2-3年左右,大约从5-10个普通程序员中出现一位。而一个好一点的核心构架设计师大约需要5-8年,经历并参加过二、三个大项目的核心设计,大致30-50个或上百个程序员中能出现一位。而这些人刚进入公司时,教育程度、水平、学习机会都相类似,但经过1-2年左右,就能看出差距所在。  
同样是五年经验的程序员,有的人是一年的经验重复了五年,有的人是五年,每周每月都在记录和总结中不断提高,一、二年可能差距不太大,3-5年的差距会大到难以想象。  

我觉得这三步是最主要和基础的,其他的,包括好奇心、兴趣、学习能力,阅读,积极主动、乐观、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只要这三步坚持下去都有所增强,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很难说,每个人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一样,关注的方向不一样,环境和心境也不同,比如刚参加工作、工作三年后和结婚后的表现又不一样。  

这三步缺一不可,总结的前提是建立了详细的记录,坚持长时间的定期总结能让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改正缺点就逼迫你去大量阅读和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你学到的优点就直接反应到你的行动上。  

这三步有很多种类似的说法,比如时间统计法、1万小时中的刻意练习、PDCA循环,作法都类似,但方向和角度有所不同,有兴趣的可以去我的Blog看看类似的文章。   

时间管理中用处最大的方法: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1)总结: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  

每天一小结 :记下工作的起讫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  
  
不断看表,无休无止的进行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小结所用的时间也奥记录。他的每篇论文都有时间成本。(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的到时间的流逝)--什么都记下起讫时间。  

他的日记很简短,只记和自己工作或自身相关的事。国家大事在上面基本没有反应。--记录所用语句很短  

每天临睡前进行时间统计。计算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消耗时间。每天只合计第一类的工作时间。(他每天的统计,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每天小结,睡前,纯时间的工作统计,总类统计,分类统计。  

计算的是纯时间,即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毛时间就是用在这项工作上的所有时间,包括毛时间和休息时间。  

每月小结,:将每天第一类工作时间合计出来,第二类的。等。然后是第一,二类的工作的一览表。借助图和表的形式。  
  
--每月小结,详细统计这月中的时间消耗。模式:总类,分类,详表。  

第一类的非常详细,第二类的同样非常详细。  

年终,根据月小结做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旁边注着数字,又是加又是乘。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年度总结:篇幅巨大,很详尽。什么记录都有。看了多少书,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等。  
  
再统计一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什么事都要结算累计。例:娱乐-六十五次。接着列清单,列举看过的戏、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年度总结有个欠债的账单,列着每月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每年重复一次,没有减少。  

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他们的代价-花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个人总结  

:每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统计加比较分析。统计时间流向,比较两个阶段,分析原因  

--什么都记下起讫时间  

-记录所用语句很短  

--每天小结,睡前,纯时间的工作统计,总类统计,分类统计。  

--每月小结,详细统计这月中的时间消耗。模式:总类,分类,详表。  

年终总结,按总类、分类、详表的模式,统计这一年。并自我分析,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精力安排方式。  

例: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 二十分(0.5)。路途往返–0.5。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 《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 《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这部分只是总结,他的计划部分也非常的强悍  

(2)计划:有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月计划先是通过时间统计法,了解到自己每天,每月能用于工作的时间有多少,以此为标准容器;通过时间统计法,还了解到自己做每样工作需要消耗的时间,于是以这两个标准,安排工作和活动。每天分为必须活动,非必须活动。睡觉,吃饭、这是必须的标准活动。一般约消耗十一二个小时;非标准活动,即办公、学术工作、娱乐等,约占十二至十三小时,这是毛时间。纯可利用时间是十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根据自己身体的节律,精神状态去安排工作、活动进行计划安排。这样每月预算三百小时。总结、计划占百分之一,顶多百分之二,即三到六个小时。计划就是挑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各得其所。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我觉得是说时间花费的多少和工作的重要,紧急程度相符)。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一天至多干七八小时。除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所有规定的工作量都竭力完成。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作、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等)。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我觉得,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的的分类方法,应该是以他要达到的生物学目标为标准。年计划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定下一年计划了。下一年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五年计划除年度计划,他把一生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做月计划,年计划,五年计划,总结时比对完成情况,原因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